门头沟区政府

索 引 号:11J000/ZK-2008-000094

公开责任部门:北京市门头沟区

信息名称:2005年计划执行情况和20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文   号:

信息有效性:有效

生成日期:2006-01-10 00:00

发布日期:2008-02-22 00:00

内容概述:总结门头沟区2005计划执行情况并对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做出的计划安排。

2005年计划执行情况和20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门头沟区2005年计划执行情况和

20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草案)

 

—2006年1月10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门头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满仓

 

各位代表: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门头沟区2005年计划执行情况和20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报告(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区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9%,总量达到45.6亿元,完成计划100.6%,基本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划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落实区域功能定位,加快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趋于协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1亿元,增长16%。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型开采企业,工业结构得到优化,实现工业增加值22.1亿元,增长15.3%。

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增强。消费升级的拉动作用明显,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2亿元,增长12.6%;商品房销售6.8亿元,增长13.3%;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4家,完成外贸出口供货额12亿元,增长27.6%。城镇居民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与通信、居住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30.6%、29.7%、25.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7亿元,增长15.7%。

综合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财政收入完成6.88亿元,完成计划113.6%,增长27.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56元,分别增长22.6%和10.1%。

(二)宏观调控效应得到显现

按照北京市148号文件征地规定,用地行为得到规范。 2005年土地供应计划的93%的用地面积尚在落实之中。4个土地一级开发项目获得批复。

信贷投放明显收缩。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7.5亿元,同比减少1.45亿元,下降5%。其中对公贷款17.13亿元,下降10.2%。

房地产业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7亿元,下降21.2%。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在对45种商品价格监测中,粮食类下降0.15%、食用油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蔬菜类上涨3.7%、肉类上涨1.14%。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价格投诉案件同比下降了46%。

(三)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升,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全区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投资21.8亿元,实现开复工面积97万平方米,分别为去年同期的166.4%和103.2%。其中: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1.42亿元(含续建工程5.45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2.4%,投资规模和建设力度达到新的水平。

道路建设相继展开。完成石龙西路、三石路改造、109国道大修工程、村村通油路等6项工程;门城南区西北环线、增产路改造等8项工程正在抓紧前期工作。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显著。实施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成草帽山山地公园、东辛房公园和滨河世纪广场改造等绿化工程,治理了中门寺沟、城子沟等四条排洪沟;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各类公厕59座;建成日处理400吨垃圾转运站。加强大气环境治理,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61.4%。加大生态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人畜引水和险村搬迁工程,开工建设妙峰山和雁翅卫生院;完成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启动了两座35千伏变电站工程。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社会事业倾斜,安排投资0.58亿元,增长70.6%。小体育场改建工程正在抓紧实施,疾控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建设项目进入招投标阶段。

(四)重点领域改革得到深化

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工作。按照政府投资项目工作流程,从制度上对项目管理进行了改革,制订了《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意见》和《代建工程实施管理办法》,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制订了《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方案》,实现了财政集中支付;健全预算编制方法和预算执行机制,完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办公用品配置标准,实现了公务用车管理“五统一”。

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管体系,完成“门头沟区企业国有资产运营构架方案”和各运营公司组建。制定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国有企业干部管理制度》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

加强行政监督,强化效能监察。建立了行政投诉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快速办理和反馈的工作机制,有效地促进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引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在全区确定5个单位进行试点。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稳步推进

积极推进“农科教”三结合工作,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21项。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完成新桥路中学教学楼工程和育园、永定中学操场改造。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加强,完成128个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进行了医疗技术培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2%。文化事业蓬勃展开,举办了“放歌永定河”等系列文艺演出,13个文化站达到市级标准;制定了区级文物排险修缮规划,完成了戒台寺滑坡一期应急加固工程。完成全民健身居家工程50处。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三级培训就业服务网络,免费为1739人进行了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开发置换社区就业岗位3848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98%。社会保险四项基金收缴率均超过98%以上,养老保险金实现社会化发放。强化劳动监察,督促补签劳动合同5423份,补交社会保险905万元,为9500人次追回拖欠工资2202万元。

(六)高质量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为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设立了规划编制办公室;同时,区政府以目标管理任务书的形式,将22个“十一五”规划编制任务下达给相关各委办局。按照时间进度要求,经各方共同努力,完成了各项规划编制任务。形成了由1个规划纲要、8个重点专项规划和13个一般专项规划组成的门头沟区“十一五”规划体系。其中:“十一五”规划纲要和部分专项规划,聘请了有关方面专家参与编制,提高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总的看,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是也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深层次问题仍需着力解决。主要是: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水、能源和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帐较多。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产业项目投资不足,区域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局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采空区、废旧矿山、砂石坑等生态治理任务艰巨。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国家、市级相关鼓励发展的配套政策将要出台,市政府对郊区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继续加大,门城新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将获批准。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激发创新活力,探索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各项改革,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十一五”规划安排,我们对2006年计划指标设置进行了调整,将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指标改为预测性指标,将体现政府部门职能和工作重点的指标作为调控目标。

主要调控目标的初步安排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7%以内;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

——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和水耗均下降3%;

——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62%以上;

——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9%。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

——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以上。

三、实现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安排好固定资产投资,切实加强薄弱环节

按照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工作向郊区倾斜的有利机遇,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发展。2006年门头沟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25.7亿元,开复工面积122.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26%。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健康、持续、稳定增长。按照“保区重点工程、保条件成熟项目、保2006年必开工建设项目”的原则,严格审查筛选项目用地,确保政府对建设用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和供应。

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2006年全区计划安排重点工程32项,投资规模13.3亿元。主要投向五个领域:一是加大门城新城和山区道路交通设施投入,安排中门寺路改造、双大路一期等10项工程;二是加强农村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安全饮水、变电站等4项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支持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安排水担路、石龙西路两侧绿化等8项工程;四是加强生态治理,安排京津风沙源治理等4项工程;五是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安排区医院门诊楼等6项社会事业工程。

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全面实施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专项稽察和监管,促进投资科学决策和公开透明。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健全政府投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二)积极培育产业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推进特色商业功能区建设,实施商业服务业迎奥运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区、镇、村(社区)三级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双峪农贸市场改造和30家山区连锁店筹建工作。

积极发展旅游业。以开发自然生态景观和文化、文物资源为依托,以策划包装旅游项目和强化招商工作为重点,增加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年内完成潭柘寺、斋堂两镇旅游规划和双龙峡景区的星级质量评定,新增市级民俗旅游户50家。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调控好房地产投资规模和结构,积极扶持发展经济适用房和节能节地住宅;加强学校、商业网点、人防、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2006年完成滨河西区二期、倚山家园二期住宅小区建设,实施黑山地区、新桥二期等危旧房改造,启动石门营经济适用房等开发项目。

调整传统产业,整合资源,提高技术含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都市型工业发展。石龙工业区要转变发展模式,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二、三产业,逐步把石龙工业区培育成为生态友好型的高端产业功能区。200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59亿元,增长10%。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科技为支撑,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划建设山区休闲旅游观光园,改善原有20个观光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和肉鸡养殖基地工程,扩大薄皮核桃种植规模;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

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36个村(2.2万人)安全饮水困难。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370户800人险村险户搬迁工程。抓好农村街坊路改造,完成40万平方米道路硬化任务。加快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完成户厕改造2000户。

(三)坚持“生态立区”战略,加强生态建设

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完成封山育林2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和34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生态修复2000亩。加强城区裸露地面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完成永定地区砂石坑治理一期工程。实施永定河上游水质改善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全民节约用水意识,增强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能力。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加强对山区村镇污染源的治理,提高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

以资源节约为重点,落实《北京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纲要》。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搞好太阳能利用示范,推广农村沼气利用经验,加强再生水利用和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农田3100亩。

(四)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创新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方法和方式,激发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保障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和均衡发展。2006年要着力抓好事业单位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试点,明确“管”、“办”各自的职能,为在全区全面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实施区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规范进行企业破产工作,认真处理好破产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合法利益。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理顺关系,实现出资人职能到位。加强国资监管基础工作,抓好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强化经济责任追究机制,将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纳入财政监管范围。

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部门预算刚性约束机制,完善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扩大“零余额”管理覆盖面。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程序,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按照公务员福利货币化改革原则,完成供暖体制改革。

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有力、流转顺畅、管理科学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五)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推动科技成果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中的推广应用,抓好北京市生态修复科技试验区建设,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25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公共教育均衡化发展,做好永定中心小学迁建工作,重点实施7所学校的校舍和操场改造工程。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区医院门诊楼和区疾控中心工程,完成雁翅、妙峰山卫生院续建工程。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5%。

积极开展面向大众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文化下农村、进社区活动,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健全基层图书网络,启动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完成区小体育场改造续建工程。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6%以上。

完善城乡就业保障制度。巩固“四险合一、一单托收”成果,确保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在95%以上。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拓宽劳动就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000个,安置失业人员10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7%以内。

(六)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工作质量和效率,注重搞好发展、利益和资源平衡,做好为中央、市级在区企业和区属企业的服务工作。加强经济动态监测分析,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加强改革的整体协调推进。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基础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和政策引导,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全区发展新阶段、新特点,抓住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落实好“十一五”规划纲要。同时,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专项规划,做好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使之成为政府指导行业发展、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

进一步健全价格监测体系,规范市场价格行为。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垄断行业价格监管,严肃查处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组织开展涉农价格和教育、医疗、物业小区收费等专项检查,清理乱收费现象,及时解决各类价格投诉问题,保持市场稳定。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的大政方针,求真务实,紧抓机遇,努力工作,确保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项任务的完成,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和建设现代化新山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