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

王龙口村

日期:2024-02-19 10:01 来源:斋堂镇

分享代码

字号:


村名王龙口所属乡镇斋堂镇

所在方位据109国道80公里处往北斋堂—沿河路12公里处,距永定河边边塞古迹沿河城仅2.5公里。

现有人口现有人口62人,其中青壮年大部分在处打工

村域面积6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9.5亩,地域边界多以分水岭为界,于邻村隔山相望,遥相呼应。

主要产业多以务农为主,其中也有部分个体专业户,以养猪、养鸡,作为半主导产业。

主要物产玉米、谷子、豆类杂粮。

主要特产核桃、大枣、杏、桃、李子和苹果

水资源状况饮用泉水、管线直接入户,资源充足、冬暖夏凉、味甘甜宜人是优质饮用水。浇地用水,建有小水库一座,供村民浇地基本可以满足。

主要自然景观

可谓是比比皆是,夏季一入王龙口境内,村内油漆路穿村而过,路道两侧的杨柳搭枝而立,树荫至口,不远处红砖青瓦掩映在绿树之中,使人觉得来到桃园仙境。登高一望,浮云悠悠、远山含黛,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篇。如不身临其境,很难用语言表达这种愉悦的心情。秋季,到了王龙口,更是黄金季节,大枣远近闻名,红鲜鲜的挂在枝头,醉人的气味使人陶醉,脆生生的咬一口,甜得人赶紧摘下一个。核桃裂开大口,就像含有龙珠一颗,掉地就是宝。村内树林成片,遍布村里村外,沟内野花丛生,黄白相间,红花绿草是天然的花草公园,香气四溢。

建村年代

王龙口村历史悠久,明代建村,但无考证,但有古道为证。“关道岭”是京西三条古道之一,现已在王龙口境内。古代内蒙张家口方向的马帮要想入京,关道岭是必经之地,经过千百年雨水冲刷,遗迹尚存。另有佛崖的佛像,是刻在岩壁上的画像,画有观世音坐像,本人亲眼所见。更有甚者,村中有砖窑遗址,是明代戚继光修沿河城时所用,故尔证明王龙口中村早在明代就已形成村落,可惜无文字记载。

村名的来历:

原来途经王龙口往西南方向2公里处有一村落叫王龙沟,其中有十几户人居住,因土地肥沃,粮食充足而有名。由于去往王龙沟,沟口是必经之地,又因王龙口有一山形象卧地巨龙,爬伏于此地,故名叫王龙口。又有一说,有两股水流汇于此地,又叫沟口。

村内古遗址甚多沟内有许多山洞,古代人居住遗址,也是抗战期间,抗日将士们活动过的地方。村中现有古树两棵,一株槐树有400年历史;有柏树一棵,约有千年历史,生长在王家老坟内,据说是王家人从山西搬迁来时栽种的。

党的建设

解放前入党的人现健在1人,名王学宝,已90高龄,其他人均是四清工作后入党,

村落主要文物、遗址(寺庙、碑刻、古树、古民居)

柏树一棵,槐树一棵,均在王龙沟内

村大事记

1950年发大水,是历史上水灾最严重的一次,邻村有人被洪水冲走。

1972年村沿河至斋堂公路修通,过本村

1973年通电

1974年村内首批知青落户村内大事记:

手工业:

村中手工业,大部分是以荆编为主,80%的人都会此种手艺。由于生产和劳动需要,编出各种花筐和背篓、屯子、夻子、盛东西的各种用具,想用什么就编什么,能人巧匠,比比皆是。以前村中老人,有木匠、皮匠、编蓆匠、石匠和优秀的瓦匠。但是许多技艺随着老人们的去世而失传了。

当地谚语: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庄稼:处暑不秀头,割了喂老牛

处事: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宁可吃亏,不占人便宜。

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村内名人

王学华:烈士,生于1907年,此人生于王龙沟内,自小志向非凡,最看不惯歁压良善,极好打抱不平,爱管闲事,敢于仗义直言,是个红脸汉子。曾组织秘密抗日组织,结交外地抗日先进分子,到外地吸取先进经验,结合当时形势,打击一些亲日分子,是当是响当当的一名抗日先进分子。由于他的存在,使得一些亲日分子害怕至极,转而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千方百计的收买当时的还乡团,花大价钱无论如何要除掉此人,在1937年8月14日牺牲于王龙沟。

王学华在1933年加入共产党,出于自身的责任,为穷苦百姓谋生计是他的重要工作的一部分,领着一帮人砍窑柱卖钱,烧木炭卖钱。为人肯干,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欢、信任和爱戴。正因为这样在他周围集结了一批爱国志士。

王学华上过几天私塾,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且心思远大,志向高远。虽然身在王龙沟,忧国忧民之事常挂心头,时常慷慨激昂之余时说:“身为五尺男儿,不为国家出力,不为民众办事,枉来人世一场”。

在王学华的策应下,当时抗日敌后兵工厂,曾到王龙沟生产过一段时间,当地为了避人耳目。所有工人化装成为客商,化装进入王龙沟,到了王龙沟后,白天睡觉不生产,晚上围起芦棚,在内化铁水,铸造枪支、手榴弹。造好后进山去校枪,待合格后再运送前线去打日寇。由于当时王学华的负责和精明强干,使得兵工厂在王龙沟工作的消息,一点也没有走漏,使得近在咫尺的沿河城据点的日本鬼子如蒙在鼓里。

兵工厂的正式名字叫枪支修造所,人员和技术人员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组成比较复杂,其中有九一八事变之后,沈阳兵工厂的流亡工人和吉鸿昌部队路过沿河城时留下的人员组成,当时为了更好的掩人耳目和补充给养,还在沿河城开了间首饰铺作为联络站,打探消息和筹备给养。

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反动势力闻到一丝风声,总是歪着脑袋四处打听。为了安全,只好转移到大佛岩去生产工作,后又转到大悲岩一处古寺庙。此处极为隐蔽,处在一处山崖下,能挡风避雨,而且又有水源,唯独此处的水源奇特,此处盖有三间正殿,靠山刻有一龙头,龙头张口吐水,前有一块砖挡水,殿前有二亩地菜园子,能浇地用,取之不尽,挡上砖,水则不满不溢,甚是称奇。

后来修造厂在材料来源上比较困难,再加上敌人的骚扰,屡屡搬家,上级组织就决定保存革命的火种暂时将之解散了。但是修造厂的发源地是王龙沟,这里不但孕育了这样一批抗日力量,也插撒了革命的火种。他们这种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付出辛劳和胆略的精神,值得我们后来人永远纪念和敬仰。

王自彬: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

王自达:石家庄军区参谋长。韩风春:退休于航天部。

王子学:华北建筑集团项目经理。

韩玉金:现健在,居住林字台村,长期担任村领导。

王龙口是个孕育精英之材之地,原来此处人,邻里乡风极好,真是一家有事全村出动。这里极为推崇孔孟之风,认为只有学问好的人有出息,能干大事,最讲究人敬人之高之理,事事不讲吃亏为亏,而处处以方便他人为荣,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王龙口村的山野资源:

山药材:山好水好人更好,村中的野资源最好,最好的山药材数不胜数,大路货像柴胡、阮志、穿地龙、沙参、玉竹、何首乌、薄荷、丁香、益母草、这些都不算珍稀和稀奇;比较多比较贵的有党参、五灵脂等.到了秋季山上的野蘑菇,人是检不过来的,当地还有一种野芹菜,当地人的种说法叫水生菜和洋菜,分圆叶和尖叶两种,味极好。生于水中采摘回来,用水一焯就可以凉拌,生津去火、味道极佳,当地人都特别喜欢。有一年龙泉宾馆来了一位老外,点名要吃野芹菜,龙泉宾馆负责人无处去购买,只好派几路人马,四处去找,最后有一位沿河城的打工人员提供消息,最后从王龙口采回去才算交差。

杏核油:当地特产还有杏油产品,也是一绝。当地古往今来有一传统绝活:将野山苦杏采摘回来后,晒干取出里边的杏仁磨碎,用柴火锅自己熬制提炼,金黄色的杏油就产生了。不过此法必须技术熟练之人才行,否则是不出油的。用此油炒菜、作熟制品,品味十分独特,且是百分百的绿色食品。

苏子叶:本地特产还有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植物,即是苏子叶,有紫苏叶和绿苏叶。此种植物极易培植,家家房前屋后根本用不着占用土地,水渠边、石头缝都是它的栖身之所,且是旱涝不怕,又是上等佳味。农家人吃它很随意,但是城里的亲戚朋友来了家里后,一眼就看中了这种不起眼的苏子叶,大吃特吃之后,临走之时,还要带上些。

王龙口的民间小吃:

压哈啰:用玉米面掺上榆树皮和好面后,装入一个特制的哈啰床上,等锅内水沸后,用力挤压形成圆柱形的面条,煮熟后,浇汁、掺酱即成可口的一道美味。

摊黄兜:也是用玉米面,半发酵后,用一种特制的凸子,抹完油后,放入搅拌的浆糊一样的面法,熟了后就成为中间薄,外圈厚的饼,吃起来别具风味。

杏仁粥:用提炼完杏油的杏汤,加以熬制,然后加入包米碴子,小米之类主食,熬制时香漂四溢,街坊邻居都能闻着香味,所以各家都有口福吃到杏汤粥。

拨鱼:仿山西人吃法,把面和得稍硬一些,放在铁铲上,用筷子一根一根的拨入锅内,形似小鱼在锅内游动,故而名叫拨鱼。

碴子饼:用嫩玉米,经碾子压碎之后,用鲜嫩的浆汁和好面后蒸熟,因为蒸制时有捏成饼状的,有捏成锅头状的,不管咋样,其味道独特,鲜嫩可口,而且一定得用新粮食才能做得出来,后秋的嫩玉米采摘的时候,也恰巧是红枣成熟之际,再放入一点红枣,那滋味无缘的人是吃不到的。

今后发展设想:

村两委班子经过研究,结合当今党的富民政策,构思了远大理想,发展乡村旅游,接待八方来客,就用咱们的土特产,就用我们最朴实的行动和语言,打动来访者的心,让他们感觉到在城市和其它地方享受不到的真诚和热情,真有返朴归真的感觉。村中硬件规划有:利用现有水源,在王龙沟上游建2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座;街坊路建成2000米,建影剧院一座;50亩小枣基地供游人采摘,村中建树林花园5亩,供客人休闲玩耍;建小木屋10个,供客人住宿;发展每一家的接待能力,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家庭接待者。并且积极发展培植向上的和谐的邻里风气,抑制和打击游手好闲,偷奸取巧之辈,使得村风正、人气正,事业才能兴旺,人心不齐是干不成事的。总之该村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转移,向着旅游富民的轨道前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