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

发文单位:区体育局

实施日期:2022-06-14

成文日期:2022-06-14

发文字号:

废止日期:

发布日期:2022-06-14

文件有效性:有效

门头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日期:2022-06-14 15:06 来源:区体育局

分享代码

字号:

政策解读:关于门头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政策解读


门头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征求意见稿)

为构建更高水平的门头沟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市民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精神,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和关于体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围绕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绿水青山门头沟”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水平建成绿水青山的生态之城、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底蕴深厚的魅力之城、向善尊贤的人文之城、有序包容的和谐之城贡献体育新力量、谱写体育新篇章。

(二)发展目标

2025年,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民惠民、不断完善、持续发展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更加便利,健身热情和科学健身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3%,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及体育特色乡镇力争实现全覆盖,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2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4名以上,体育产业发展特色进一步彰显。

二、主要任务

(三)补齐短板,为市民提供多样的健身设施

补齐场地设施短板。贯彻实施《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制定门头沟区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利用和管理好规划体育用地,积极推进区体育文化中心建设,加快推动万佛堂及区体育场地块的实施进程,优化区级场馆空间布局。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合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公共绿地河湖水系等空间资源增设健身设施、球类场地等健身活动场所满足不同群众健身需求落实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规范,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进一步提升“15分钟健身圈”服务品质。到2025年,全区新建或改建体育公园2个、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1个

丰富场地设施类型。聚焦群众健身需求,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增加全民健身专项运动场地建设类型,提升健身设施多元化供给水平。以群众基础好、资金投入低的球类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化、多样化场地。持续推动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和利用,鼓励利用河湖等自然水域、公园水域、公园空闲地等建设室外滑冰场、嬉雪场地,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室内冰雪设施。加强水上、山地等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户外运动发展能级。

提升管理使用效率。落实体育场地设施属地运营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定期巡查机制,建立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改造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推动体育设施的智慧化升级。推动体育设施供给市场化,项目设置灵活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运营、管理公共体育设施。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要求,加大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军人(武警)等群体开放力度。推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安全、有序向社会开放。

(四)辐射带动,为市民提供活跃的健身组织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放管服”要求,采取“以会管会”的管理形式,加快构建“区体育局指导,区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推动体育总会向街道(乡镇)延伸、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行政村)。以区体育总会作为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核心,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示范引领等举措,加大单项协会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各级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全民健身工作的主导性、积极性。到2025年,实现体育单项协会及运动项目100%社区(行政村)全覆盖。

增强体育社会组织造血能力。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支持区体育总会、单项协会和其他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面向市场开展赛事活动和专业技术服务,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强化体育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健全体育部门与民政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

提升基层体育社会组织规模质量。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团队备案登记工作和星级全民健身团队评定工作,根据全市统一部署,新增3个星级全民健身团队。积极构建“1+2+1”基层组织网络,即各街道(乡镇)均建成1个综合性体育社会组织,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2个、各行政村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1个。

(五)特色引领,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健身活动

持续丰富赛事活动体系。推动形成“群众天天有活动、社区(行政村)月月有赛事、街道(乡镇)年年有运动会”的局面,开展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赛事活动,实现100%社区(行政村)全覆盖,方便市民就近参与。开展党的生日、全民健身日、新年、端午节等时间节点和传统节日主题赛事活动。持续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系列活动,以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足协杯”、“篮协杯”、“乒协杯”、“羽协杯”、“围棋象棋双棋赛”等特色品牌赛事活动为引领,提升赛事活动服务水平和影响力,扩大参与人群,举办更多百姓身边的精品赛事活动,打造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赛。利用门城湖水域资源,开展赛艇、皮划艇等水上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各街道(乡镇)利用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广场、公园绿地等资源,打造有品牌、有特色、有传统的街镇级常态化赛事。支持基层体育组织丰富社区体育赛事,开展重健康、轻竞技的健身活动。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办赛主体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方式,打破传统线下比赛时间和地域限制,举办覆盖不同人群的线上赛事活动。

积极推动大众冰雪运动发展。以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为依托,持续办好门头沟区冰上嘉年华、神泉峡欢乐冰雪季等活动,进一步推进冰雪活动品牌建设。持续开展冰雪嘉年华、冰雪公益体验、冰雪知识大讲堂、冰雪人才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开展旱雪、旱地冰球、旱地冰蹴球、旱地冰壶、VR滑雪体验等各类仿真、模拟、数字冰雪体验活动。支持引导各街镇开展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冰雪运动赛事活动,吸引带动更多人群参与冰雪运动。

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三大球”、“三小球”、冰雪等项目为主线,加快推进全区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研究推广适合老年人的健身休闲项目,组织开展中老年优秀健身项目展演赛等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持续推广广播体操、工间操,开展足球、篮球、冰雪、趣味运动会等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结合农民丰收节丰富农民赛事活动;鼓励妇女积极参加健身操舞等健身活动。

(六)提质增效,为市民提供科学的健身服务

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贯彻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提高科学健身指导频次及质量,推进相关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鼓励运动员、教练员、健身专家、医学专家等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健身科普和研究工作,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普及。持续创新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形式和内容,构建多层次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充分发挥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的作用,加强对街道(乡镇)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指导,为居民提供身边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持续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质量。持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加大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等级结构,鼓励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教练等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报到制度,提升指导服务率和服务水平。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推出1个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七)优化环境,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健身氛围

繁荣京西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全民健身文化,讲好门头沟体育故事。推动创作具有时代特征、门头沟特色、体育内涵的体育文化产品。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推广。普及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注重体育项目文化的打造,挖掘运动项目文化内涵,丰富体育文化表达方式。

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广及表彰奖励全民健身基层典型人物和单位。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宣传推广作用,引导公众建立适度运动、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人才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向广大群众普及运动项目知识,讲解运动项目规则和标准,宣传运动项目文化、体育赛事文化和体育礼仪文化,将体育文化融入首都城市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工作。积极落实“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要求,以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为抓手,推动基层全民健身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

深化区域体育文化交流。持续办好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等群众性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参与北京市和国内外体育展会论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津冀两地体育工作的深度协作。结合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革命老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区”建设,推动京西片区体育文化交流,联合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

(八)创新驱动,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健身供给

打造高品质京西体育休闲功能区。大力提升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等优质品牌赛事活动规模能级和影响力,丰富项目主题,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智慧科技含量。发挥门头沟区自然资源及地理区位优势,积极举办、承办高水平国内国际体育赛事。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自然资源,发展全民健身徒步、山地夏(冬)令营等大众山地活动,培育集人才培养、休闲娱乐、体育竞技、户外运动装备销售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山地运动打卡地。积极培育水上运动项目产业,依托门城湖水域资源,引进专业体育企业,鼓励发展赛艇、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打造满足赛事活动、训练培训、市民体验等多功能的门城湖水上运动项目功能区。以万佛堂及区体育场地块为重点,进一步探索政企合作模式,对接优质体育企业,统筹考虑项目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全过程,打造以运动健身为主,融合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多种服务功能的体育综合体。

培育丰富多样化供给的体育消费市场。贯彻落实市、区促进体育消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百姓受益”的常态化促消费机制。大力发展体育服务类产业,提升“三大球”、“三小球”等传统运动项目服务水平,拓展水上、山地户外等时尚运动项目发展空间。依托“8·8北京体育消费节”、“北京消费季之门头沟主题消费季”等主题,举办体育消费节、体育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发展夜间体育消费,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时尚消费。加大体育消费券发放力度,拓宽发放渠道与使用范围,进一步提升和拉动市民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动力。

推动体育市场供给与体育消费相互促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以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为动力,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与文旅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以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发展为契机,积极引进、培育体育龙头企业,促进体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支持引导中小型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企业、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以数字高尔夫为示范项目,打造京西数字体育特色品牌和体育消费新地标,延展产业链条,带动形成体育产业集群。鼓励健身行业打造智能健身主题店、社区健身中心,促进智能健身系统、智能穿戴式设备、智能健身课程研发与场景化应用。

(九)融合发展,为市民提供多元的健身体验

促进体旅融合。以优质赛事活动为抓手,构建“体育搭台、文化助力、旅游唱戏”的“体育+文旅”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发挥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品牌优势和影响力,在主会场内和线路沿途开展“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品牌推介宣传、旅游产品展卖、赞助企业展示、特色文化展示、民俗文艺表演等活动。打造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赛事、精品项目、精品线路,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等完善体育基础设施、融入体育文化元素。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山地旅游、户外运动等项目,开发体育旅游专项产品,打造自主品牌。以打造永定河文旅体验产业带为契机,推广普及徒步、冰雪、水上等户外运动项目。

深化体教融合。丰富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中等强度以上体育活动时间。积极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以区两校为主体,以体育传统校和基层网点校为依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运动协会为补充的多元后备人才体系。持续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通过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制定本区年度赛事计划,在群众赛事中开设青少年组,探索开展户外赛事等途径优化区级赛事。支持社会力量主办、承办青少年体育赛事。稳步推进以学校为依托的传统校、基地校、“三大球”网点校、冰雪特色校创建工作。持续加强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将优秀体育教师纳入专业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养体系支持规范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服务。

推动体卫融合。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体育俱乐部等设立科学健身站点,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致力打造1个体卫融合精品项目。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民健身工作全过程,以党建工作引领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桥头堡作用,促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区体育局与发改、规划、园林、水务、文旅、卫健、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长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规划、纳入实事、纳入考核。不断强化示范效应,总结先进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的政策制度。

(十一)保障资金支持

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区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全民健身需求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按照面向社会、重在基层、属地为主、财随事走的原则,加强对基层的资金、人员、场地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全民健身公益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壮大人才队伍

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体育组织合作,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完善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按照系统培训、需求导向、突出重点的原则,抓好政府内部体育工作者队伍培训,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十三)强化监督评估

完善全民健身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区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各街镇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推动任务落实。同时,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