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

(失效)门头沟区“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日期:2016-12-05 16:14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分享代码

字号: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现将《门头沟区“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依照执行。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5日


门头沟区“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北京市气象局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门头沟区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气象观测体系、气象业务能力、气象服务水平、气象管理能力和气象科技人才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气象与民生、城市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进一步融合,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升

围绕防灾减灾需要和政府、公众和行业需求,开展决策、公众、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建立了镇街气象信息服务站网和微信平台,公众气象服务的受众数量和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镇街建立气象协理员,在村、社区建立了气象信息员,将气象预报、预警及服务信息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各个层面,服务手段不断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充分融入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特色农业、城市运行、安全、应急保障等部门的决策管理,专业气象服务向各领域纵深发展。目前,全区决策服务用户6740余人,年信息发送量达270余万条,年发布决策气象服务产品500余期。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与区应急、安监、公安、交通、园林、公路、防汛、环保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更加健全,与部门联合开展休闲旅游、森林火险、空气污染、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的质量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在国家重大活动及门头沟区举办的重大活动中,气象服务保障作用充分发挥,门头沟区气象局2011年获 “重大活动最佳保障单位”荣誉、2015年获得北京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保障贡献突出单位”荣誉。

(二)气象观测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建20个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10个称重式雨量传感器、1个土壤水分观测站、6个地基烟炉增雪作业点、1个大气环境监测站、1个电离层D区空间天气监测站,实现气象监测点在镇街、灾害敏感区域、重点区域的全覆盖。完成了门头沟和斋堂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场的标准化建设,气象观测站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宣传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开展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备案和审批机制。

(三)气象预报和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气象局先后制定并发布《北京市门头沟区气象台预报订正发布管理暂行办法》等业务规范、办法20余项,与相关委办局联合制定《门头沟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业务流程》等预警发布业务流程10余项,气象业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依托市局一体化服务平台,设立监视区、警戒区、责任区三道防线,实现“三维三进”预报预警模式,开展推进式预报、渐进式预警、跟进式服务,执行7+N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流程,构建了1+2+3+N的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机制。构筑了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主体、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为依托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分灾种、分区域、分群体、分时段的及时发布,实现公共媒体预警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即时插播,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得到有效提升。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不断健全。东山、九龙头、房良三个作业点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和技术不断增强,防雹增雨高炮进行远程控制系统完成升级,人影作业过程安全保障得到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犬防“四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气象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门头沟区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区人影办),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三位一体”的防灾机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工作纳入区网格化管理体系新模式,全区58%的社区实现气象安全标准化认证,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构建完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新格局初步形成。《北京市门头沟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手册》等科普作品出版,占地280平方米气象科普馆在区科普基地落成,气象科普进校园常态化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效益明显增强。

融入式执法体系有序开展。建立了规范的执法队伍,规范行政许可管理,明确责任清单,与全区“安全生产大检查”、“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和“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安全专项整治”等执法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建立了跟踪执法台账,跟踪执法效果明显,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气象科技与人才资源不断充实

强化科技支撑的地位和作用,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市气象局立项支持,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管理和气象服务提升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与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科研合作,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攻关研究西部山区气象与环境问题。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了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培养制度,引进了4名硕士,培养了1名高级工程师,送2名科技青年攻读硕士学位,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进行新常态、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首都功能新定位的大背景下,门头沟区气象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主动融入新发展和新定位的新机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门头沟区作为西部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区必须融入环首都国家公园森林建设,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及气候变化影响服务须纳入生态发展规划。门头沟区气象事业发展需紧紧围绕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等功能定位融入区域格局调整建设体系,在落实功能定位服务中实现自身发展。

“十三五”时期,门头沟区将承接多项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重要任务的实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门头沟区以建设智慧城市、和谐宜居城市、区域精细化管理系统等为导向,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将促进气象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也为加快全面推进建设气象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战略的新要求

气象体制改革使门头沟区气象事业面临着深层次的服务格局和体制格局调整。改革的全面突破要求必须统筹设计和有效落实各项改革措施,要求气象工作主动深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部门稳定。改革的全面深化,要求注重上下协调、左右联动,统筹用好气象部门内外的资源,优化整合,统筹推进。改革的全力推进,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找准着力点和抓手,在细化落实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气象局的改革部署时,因地制宜,重视统筹改革方案、政策、力量和进度,确保改革任务相互协调、改革进程前后衔接,改革成果彼此配套。改革的全面落实,要求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对外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促进相关法规的落实,加强气象相关标准的应用力度,对内改进业务、科研的组织管理,进一步理顺业务流程,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改革前进。

(三)实现先进水平气象现代化的新挑战

当前,门头沟区气象现代化处于的关键阶段,自身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气象现代化在业务、服务、管理方面的协同不够统一。气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装备等硬件实力已显著增强,但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距离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气象服务中的信息孤岛依旧存在,气象管理过程中的法制缺位问题尚未很好解决。二是气象现代化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融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发展与地方发展规划的统一、气象管理体系与地方政府管理体系的统一、气象法制建设与地方法制体系的统一、气象服务与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的有机统一等需要进一步推动,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三是气象业务信息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气象观测、预测、预报、预警、服务等业务链的上下协调发展和统筹不均衡,气象科技整体水平不够高,气象人才的整体数量和质量不能够满足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汪洋副总理在西藏那曲地区气象局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城市战略新定位重大历史机遇,围绕门头沟区“生态涵养、旅游文化、科技创新”三大功能战略定位和建设“和谐宜居滨水山城”的总目标,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制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气候服务与论证能力,加快推动气象管理职能转变,为门头沟区建设成为山水宜居、功能完善、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生态新区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民生为本,服务引领

坚持气象“科研型业务、社会公益事业”定位,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根据各类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发展多种服务模式,围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建设、农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重大需求明确气象服务重点。

2.创新驱动,科学发展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不断增强气象服务科技含量,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协助政府、指导公众和生产部门做出正确的决定。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更加注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更加注重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3.开放合作,和谐发展

加强开发与合作,集成全区内相关部门的技术、资源、平台、资金优势,发挥气象专业性和公益性优势,形成多部门有机配合和共享的融入式合作体系。做好本规划与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促进国家气象事业、地方气象事业的集约化协调发展。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兼顾气象事业整体发展,结合门头沟区气象工作的阶段任务和长远发展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气象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解决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有限资源、有限时间、有限人力实现有限目标。

(三)发展目标

2017年,适应需求、集约发展、结构合理的区县现代化业务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气象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更加开放,气象行政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

2020年,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加深和巩固,形成由气象行政管理、基本气象系统和气象科技服务组成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框架,建立起融合跨界的气象服务体系、集约标准的气象业务技术体系、需求牵引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效能优化的气象行政管理体系的框架,全面实现气象科技、人才、业务、服务、管理的协同高效,气象现代化总体水平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1.灾害监测和预警目标:建成现代化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满足门头沟区各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需求,公共安全预警保障体系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人工增雨相对增雨率达到17%,人工防雹投入产出比达到1:45-46。提前0.5小时发布雷雨大风、山洪、泥石流等局地突发性灾害警报,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强化。

2.气象探测目标:初步建成空间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观测智能、全区统筹协调的一体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对区域内产生的各种中尺度以上的灾害性天气监测基本不漏,实现重大灾害发生、发展的跟踪监测。新增生态气象、水文气象、大气成分梯度观测等气候系统分量观测项目。

3.天气预报目标:到2020年,建设成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客观分析、多尺度数值客观预报产品融合的格点化(1km×1km)、定量化预报系统。温度、暴雨等天气的预报质量提高510%。基于网格(1km×1km)的要素预报准确率比“十二五”末提高35%,有效预警时效明显延长。

4.公共气象服务目标:建成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服务产品统一集成的自动化业务平台,建成基于天气预报影响和风险预警的自动化发布系统,气象服务领域深入到与国民经济有关的各个重要行业。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决策服务满意率达100%,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5.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目标:构建面向生态环境改善服务的气候服务业务内容,定期提供门头沟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事实、影响及对策咨询建议,为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6.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适应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需要的气象科技人才队伍。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9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达到80%以上,硕士学位人数达到50%左右,博士学位和高工人数达到10%左右;培养12名全市领先水平的基层业务技术带头人,23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业务技术骨干。

四、主要任务

(一)发展生态环境气象,保障京西生态屏障安全

1.构建多尺度立体化的生态环境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以提高北京市西部生态涵养带重要流域、重点保护区、森林防护带、生态休闲区等绿色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生态气象保障能力为重点,按照“大美门头沟”生态规划布局要求,通过调整气象观测站网、观测项目、观测技术,逐步建设项目配置适当、空间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全市统筹协调的一体化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系统。重点在妙甸沟域、潭柘寺、军庄、斋堂等重点生态经济区布设生态综合监测设备,主要包括气象信息接收显示屏、气象要素探测、负氧离子等观测设备;在永定河流域、王平湿地、珠窝水库等水生态区布设湿地生态监测服务设备,主要包括气象要素监测、辐射观测、碳氮观测和水质监测设备;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灵山自然保护区等森林地带,布设森林生态综合监测设备,主要包括气象要素监测、负氧离子、地温、土壤湿度、蒸发等监测设备和实景观测设备。完善大气成分观测站网布局、增加PM1质量浓度、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光化学反应前体物观测种类,加强灵山高海拔区域的大气环境立体站建设。协同不同观测方式,形成涵盖陆地、水域和大气观测构成的综合的、立体化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系统,提高生态环境气象保障能力。

2.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的气象科技服务

逐步建立门头沟区域典型生态系统的气象监测预测和分析评估系统,开展门头沟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的生态气象监测和评估服务。加强遥感资料应用,对森林植被长势及覆盖情况开展适时监测,对全区生态建设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开展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开展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和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严重影响的预测预警,开展生态气候区划,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布局及开展生态恢复、重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气象保障服务。

开展气候资源和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业务,开展主要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评估,开展水资源安全气象影响、淡水资源调度的可行性分析及气候影响、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门头沟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事实、影响及对策,全面增强利用气候资源环境为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保障功能,为北京市西部生态屏障的能源和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业务能力

1.加强立体化、高覆盖、全天候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

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结合全区规划及行业规划,增设区域观测站点。实现区域自动站的要素升级,增加称重雨量计的布网密度,推进新一代智能气象站建设。中小河流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平均50平方公里布设1个自动雨量站或自动气象站;在泥石流易发区高威胁重点村,定点布设自动雨量站或自动气象站。在沟域经济发展区、城市低洼地、国家级和市级保护湿地等重要区域,在考虑整体布局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自动气象站的布设数量。增设农业气象观测站点,提升对京白梨、玫瑰园等重点农业领域的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交通、旅游、能源、水利、林业、环境等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进一步提升综合观测系统实时运行监控能力,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

2.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度

优化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建立完善集约化的预报业务流程。提升对强对流天气特别是局地突发强降水的短时临近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发展复杂地形下模式产品订正技术,建立随海拔高度变化的温度预报模型,提升乡镇精细化预报预警水平。开展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整合和拓展现有的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快速订正技术和融合技术,研发门头沟区复杂地形下的模式预报偏差及其订正技术,多源数据无缝隙融合技术,定量化、格点化的多源无缝隙概率预报技术。

3.推进气象信息化,助力智慧门头沟建设

构建集约化气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处理流程和规范、数据政策和数据处理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和共享机制,购置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提高运算能力。基于市局构建的统一数据环境、统一基础设施资源池、统一数据加工流水线云平台,打通流程环节,实现业务、服务和管理信息组织的扁平化。以云计算技术、虚拟化技术和云服务为核心,提升气象信息系统在业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能力,为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信息化资源保障。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以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文件为指导,结合气象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通过体系化、标准化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积极采取各种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防护措施,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提高气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从技术与管理上提高气象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防止网络瘫痪,防止应用系统破坏,防止业务数据丢失,防止气象信息泄密,防止终端病毒感染,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防止恶意渗透攻击,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确保业务数据安全。

拓展智慧气象服务。充分利用国家气象局和市气象局的建立的基础设施云平台、大数据云平台、云计算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源,拓展多源气象业务和服务API接口的本地化应用,将气象共享开放数据纳入“门头沟智慧政务”开放平台、区网格化工作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建设民生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气象对相关行业影响的预测模型,为卫生、农业、林业、旅游、电力、供暖等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促进气象与其他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社会间数据互助共享协作,加快从气象监测数据到气象服务产品的实时共享,提高气象数据和产品的社会价值和效益。建设个性化、互动式的“门头沟气象台”,紧贴市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为老人、儿童、疾病易感人群等特定群体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产品。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使市民享受触手可及的气象服务。

(三)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气象应急能力

1.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能力

完善市、区两级预警发布体系建设。规范预警信息发布相关业务要求,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地方标准。加快推动相关立法进程和法规实施,明确各级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保障预警信息“发的出,转的对,用得上”。整合资源、拓展和新建发布手段,搭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网”,实现预警信息在重点区域的“无缝”覆盖,并针对少数重点人群,实现预警信息的被动接受。建立智能化交互式灾害预警与发布平台,结合风险隐患和实况监测等数据,开发预警决策辅助系统,全面提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科学、精准、高效的发布能力。在纵向实现与市、区两级对接,在横向实现门头沟区内相关单位的对接与数据共享,提升联防联动机制,助力门头沟区智慧城市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分析服务。加强干旱、暴雨、高温、大风、雪灾、冰雹、沙尘暴、大雾、低温冷害、雷电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和分析服务;加强洪涝、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灾前及时提供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评估、影响分析、防御措施和应对建议等信息;灾中提供滚动监测预报预警、跟踪评估等信息;灾后提供灾害过程总结、历史比较分析和灾害总体评估等信息。

研究山地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以人口相对集中和隐患较高的敏感山区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预防减灾为重点,开展暴雨、短时强降水、积雪、大风等对山地气象灾害影响以及山地气象灾害对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影响的研究,开展山地灾害气象条件的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的研究,建立山地气象灾害的短期、短时临近预警系统。

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评估。研究门头沟区洪涝、干旱、高温、冷害、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建立门头沟区特色作物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和预测预警与评估系统,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评估能力。开展特色作物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评价、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与气候中心的科学交流与合作,创新开发门头沟区特色作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推动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在本区内落地实施,为农业保险提供全程气象保险理赔服务,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和气象服务保障。

2.夯实气象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基础

建立健全与水利、民政、农业、交通、地震、电力、航空、部队等部门的气象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多部门联络员的例会制度和各部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责任人队伍,建立面向各部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责任人的手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多渠道贯通应急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提高社会应用预警信息的自觉性和应用能力,加固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夯实社会基础。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主体地位,构建以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为主体、气象部门提供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和专业技术、专业人才支持的社会气象应急服务体系。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测、预警体系为支撑,以提供优质快速气象应急服务为根本目标,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体制合理,机制完善,分工明确,管理规范的应急管理体系。组建气象应急专家和专业技术咨询、应急处置队伍体系,加大投入,提高气象应急技术装备保障水平,满足应急管理工作的需求。

3.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力

加强作业人员素质,组建高素质的人工影响天气人才队伍。完善人影作业点基础设施建设,更换老旧围栏、加装安全防护网,提升作业点安全防护等级,强化人影安全防护等级。完善人影业务平台建设,完善作业指挥、信息上报、物联网等平台,强化指挥明确、信息上报及时、弹药安全管理机制。健全与区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强化人影防灾减灾作用,推进人影工作多部门、跨行业发展,联合保险、农业等部门创新开展防雹增雨减灾惠农服务,降低东山地区京白梨、樱桃沟樱桃、妙峰山玫瑰花、雁翅镇房良地区纸皮核桃、斋堂镇九龙头富士苹果等名优果品遭受气象灾害的侵袭风险,为农民增富创造更高的价值。

4.积极开展雷电灾害防御气象科技服务

针对防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电力、化工、工矿、林业)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开展雷电危险等级、雷电移动演变预报服务;按照雷电防护标准和规范,定期开展防雷装置检测;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加强雷电易发、高发区建筑物,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信息网络、化学危险品及易燃易爆场所,文物古迹等的雷电防护工程建设。

(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1.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领域

积极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为公众、政府和国民经济各个重要行业提供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开发满足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增强服务的敏锐性和针对性,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产品,制作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气象事件信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避免以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从工作流程上将预报和服务分离,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实现对各种时空尺度大气现象和各种要素的精细化服务,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多样化。利用新媒体、广电通信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和丰富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与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与传播载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广覆盖。培育专业用户群体,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重点加强农业、市政、水文、交通、卫生、旅游等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延伸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链条。

2.提升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

针对重大国事活动、重大赛事等大型活动服务保障高要求,制定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方案,统筹区政府资源,加强部门联防联动。通过与重大活动的执行或实施方的沟通,了解详细需求,制定参与重大活动的全过程系列气象服务方案;建立气象保障服务组织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明确服务流程和分工,确定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和服务重点。加强对门头沟区山地气候、气象条件的分析研究,提高徒步大会、玫瑰旅游文化节交通出行保障能力。完善气象观测系统,实现高频旅游文化大型活动区域内的多要素、全项目的精细观测。积极协助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消霾科学实验,加强气象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现场服务能力。

3.提升气候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围绕门头沟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划等规划、开发与建设活动,开展污水处理厂建设、供热配套建设工程、景观提升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前,与重大工程项目执行或实施方的沟通,制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系列气候论证服务方案,并提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设过程中,全程为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一系列针对性的气象保障服务。针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建设规划,重大区域性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等,按照《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研究我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事实、影响及对策,全面增强利用气候资源环境为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保障功能。

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气候变化决策服务产品,开展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环境评价工作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城市能源(电力、热力)和水供应企业等用户能源生产调度提供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析产品。根据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结果,为企事业单位和大型商场等场所提供节能、降耗的气象服务。

(五)深化气象改革,推进法制建设

1.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梳理法律法规赋予的气象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行气象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继续推进机构、职能、程序、责任法定化,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等气象职责,积极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全面融入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维护和保障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及时公布并正确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使行政行为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在部门内部,实行一窗对外,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加强行政审批办公自动化建设,利用电子政务网,实现业务联动、统一监管、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利用政府行政推动力,探索实现网上审批。

2. 加快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

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加快落实重点领域标准建设本地化实施。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风险评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制度建设。在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准备监督检查、防雷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预报预警统一发布、行业气象管理等气象社会管理。推进气象灾害等级、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和防雷安全等地方气象标准建设。

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充分整合本区社会公共媒体、部门和行业各种预警信息发布资源,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最大程度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质量、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建成全区不同行业、领域、部门、群体全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平台,开发横向部门相连,纵向贯通国家、市、区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快速、高效、科学发布,满足门头沟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相关部门发布需求。

(二)乡镇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建设

加深与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的科研合作力度,依托现有的RMAPS-IN预报服务系统产品,整合和拓展现有的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快速订正技术和融合技术,研发门头沟区复杂地形下的模式预报偏差及其订正技术。在预报核心技术的攻关基础上,建立门头沟区乡镇温度和降水精细化预报系统,最终形成面向预报员的多模式融合产品的乡镇精细化预报分析与制作平台。

(三)地面气象观测网优化工程

围绕门头沟区十三五“一城一带两核三点多组团”的空间格局规划,结合旅游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应急气象服务等重点行业服务需求,优化现有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站网布局,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点,改造落后设备,建设新型智能气象观测站。在深山区、高密度人口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等敏感区域加快气象站点规划和建设进度,不断提升气象监测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为门头沟区生态战略发展提供可靠气象保障服务。充分利用灵山现有的高山气象观测场地基础,改善气象观测站基础设施环境,按照新一代无人值守多要素全自动气象观测站标准,建立表征门头沟区高山气候特征的气象观测站,保证设备在高寒、高湿、高辐射条件下正常运转。

(四)“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工程

以门头沟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为依托,构建门头沟区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实现向各相关部门开放气象数据接口,整合、交换和共享气象信息,使气象信息及时接入镇街、社区,促进与门头沟区“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民生”、“网格化平台”等区重点信息平台的共享和业务协同。有序推进基于门头沟区智慧政务的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强化气象服务在旅游、农业、交通、民生、减灾等领域的作用,确保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和防灾减灾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能力。

(五)X波段雷达建设工程

根据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和数值预报需求,提升雷达定量降水测量、风场探测、天气警戒和组网探测能力;按照弥补探测盲区和关键区域加密、互为备份的原则,在门头沟区规划选址,新建一部新一代X波段天气雷达,促进雷达建设满足京津冀重点地区与周边及上游关键天气区雷达对强对流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探测的无缝隙衔接,促进强降水等高影响天气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水平提高,为经济民生发展、城市安全运行和重大活动提供有力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保障。

(六)人影业务安全保障工程

依托北京市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完善人影业务数据链平台,重点建设以数字化作业指令为核心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链平台,包括作业潜力预报系统、作业条件监测分析系统、火箭弹体回收系统、作业装备弹药物联网管理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分析系统,实现人工影响天气资料采集与处理、信息传输、产品制作与发布、作业需求分析、作业潜力识别、作业条件预报、指挥调度、火箭弹体回收、作业人员和弹药管理、作业过程的效果综合评估等功能,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性、时效性,逐步提升门头沟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安全保障技术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继续加强和完善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气象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目标责任,积极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强化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定位,建立本规划与相关行业规划之间的衔接机制,推动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机制建设

1.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培养“复合型”“科技型”基层气象人才队伍,以“百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计划”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气象队伍的技术能力。引进高水平业务“带头人”,带动气象队伍整体发展。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及相关政策。

2.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气象业务和管理人员结合工作需要进修深造,把知识更新与技能提高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充分调动从业人员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等工作,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力资本增长,为气象事业提供人才保证。科学划分和完善气象服务岗位,明确岗位责任制,推进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建立合理的服务人员考评、奖惩和晋级机制。推进优秀业务人员转岗机制,鼓励优秀预报预测业务人员从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3.落实科技兴气象战略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和改善投入体制、机制。加强与市直属单位的研究和合作机制建设,搭建科研业务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我局气象事业重大发展项目的结合机制,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围绕重点任务建设,培育2-3名在全市有知名度的基层科技型业务带头人。完善科技项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扩大和深化与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技合作,强化部门间合作。加强气象科普和宣传工作。

(三)加大气象资金投入

1.建立稳定的气象财政投入机制

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事权和之处责任相适应的原则,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气象发展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切实加强气象工程建设管理,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发挥资金效益,实现气象事业投入与门头沟区国民经济事业投入增长相协调。

2.加大气象服务工程项目建设的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类项目的支持,并在中国气象局、北京市政府、门头沟区政府各类重大工程项目和业务系统建设项目中加大气象服务制作平台、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各类专业气象服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等方面的经费支持,保障气象系统建设持续稳定推进。

(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气象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开放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适应气象现代化的气象管理体系。建立围绕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管理、气象科技业务管理和气象行政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提质增效。形成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研究型业务,实现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科研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建立资源高度共享、集约高效的功能平台。

(五)建立健全气象政策法规体系

加强气象依法行政,健全地方气象政策法规体系,尽快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气象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气象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气象行政执法能力,依法规范社会气象活动,促进和保障气象事业发展和改革。


北京市门头沟区“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