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

“门头沟传统村落”专栏--古韵流淌张家庄

日期:2018-11-06 10:00 来源:门头沟区档案局

分享代码

字号:

吕秀玉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这音乐在张家庄风行了几百年;如果说建筑是永恒的艺术,那么这艺术在张家庄完好保存到今天。

漫步张家庄,街头总有一股古韵在流淌。大红的灯笼不经意间跃入你的眼帘,火一样耀眼,为青峰环抱的古村落增添几分诗情画意。灯笼挂在古门楼的檐下,成双成对,随风舞动。走近才发现,灯笼之间还挂有黑底金字牌匾。原来,这些古色古香的老四合院,都有自己风雅的名字:“福瑞阁”、“忆古斋”、“揽奇轩”、“普闲居”、“悦山庄”“秋木堂”……仿佛一下子又置身于京味十足的老北京胡同,真的令人如梦如幻,不知何年了。

象这样“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老四合院,张家庄有8座。均在老街,保存完好形制也比较规整的有五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古院落的大门楼都占临街倒座房右边的一间,门楣装有两个木制门簪,花棱额身、花瓣额脸。有的门楣前还有精美的木雕门罩,均为花棱图案。两扇大门有铁门环,门板对称有扇面门钉。 有些院如52号“福瑞阁”,大门前有抱鼓石,进门后在东厢房山墙上有靠山影壁。影壁为方砖斜砌成菱形图案,中间雕刻“福”或“鸿禧”字样。影壁上方用筒瓦、滴水瓦两端翘檐装饰。房屋后墙为悬檐砌筑,房顶为阴阳合瓦清水脊蝎子尾。这些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雅致、空灵、通透,不仅显得古朴美观,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还寓意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代表性的52号院,房屋坐北朝南,正房五间,倒座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砖砌墙体,青石台基,正房五级踏步,厢房三级踏步,有墙腿石。双扇花棂门,满装修。院内方砖漫地,宽敞明亮,典雅气派。“福瑞阁”是主人王会中的祖产,祖上曾是戏班的二班主。在这深山幽谷能建造如此气派的民宅,可见王家当年的财势。

“福瑞阁”院外西侧有一口古井,井旁是一棵罕见的大杨树,没人能说清它的年龄。树胸径达1.3,需五人合围,这是门头沟区现存最古老的一棵杨树。与常见挺拔伟岸的杨树所不同的是,此杨树分杈较早,老迈苍劲的树干斜倾着擎起三杈主枝,夏季浓荫能遮满戏台前的广场,孩子们爬上爬下在树上玩耍,老树干踏出了一个个脚窝,这棵老杨树不知给张家庄人带来过多少惠泽和欢乐。可惜的是由于连年干旱,老树三杈主枝濒临干枯,只有几枝嫩芽泛出新绿,其中一杈已折断形成天桥。这一深山奇观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张家庄的戏台建于清代,小巧精致,是京西山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戏台之一。座落于古杨树对面,坐东朝西,面阔三间7.5,进深8.4,台基高1.3。悬山卷棚顶,板瓦筒瓦合瓦,台前四根檐柱。壁上有墨迹题书“光绪乙末未丰收年唱戏酬神……”,戏台保存完好并于近日修缮一新。以前,每逢庙会、过年村里都要请戏班唱大戏,后来村里成立了戏班,请人来教戏,供村人自娱自乐。50年代还经常到周围村演出,戏台使小山村的文化生活热闹而红火。

戏台后墙脚紧依着一间碾坊,与戏台连成一体,同样是别致小巧,碾道刚好容纳一人通行,弧形的墙壁石砌一方小窗,阳光洒在碾盘上似玉米一样金黄。碾坊充分而巧妙地利用了街角有限的空间,显得玲珑雅致。以前热闹的场所,现如今已少有人光顾,昔日欢唱不歇的石碾,唱完了重复单调的歌,走完了永无尽头的路,静默于老街一角。

古戏台、古民居、古井,古树、老碾坊,这些景物合理分布在方圆几十米之内,和谐统一相映成趣,看似人为,又似天成。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构成的却是一道独特的山乡自然风景,原汁原味的明清乡居图画。天、地、人本就是和谐一体,返朴归真,崇尚自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张家庄完好保存了几百年前祖先遗留的文化,让明清时代的生活场景完美再现,难怪多部电影、电视剧慕名来此拍摄外景。

张家庄隶属门头沟清水镇,位于109国道103公里处。昔日重叠的大山阻挡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却造就了与世隔绝般的世外桃源景色,这幅散发古韵芬芳、静谧而安然的天然画卷,一定会世代珍藏于京西深山。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