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索 引 号:11J002/ZK-2008-000039

公开责任部门:门头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息名称:2003年计划执行情况和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文   号:

信息有效性:有效

生成日期:2004-01-10 00:00

发布日期:2008-02-22 00:00

内容概述:总结门头沟区2003计划执行情况并对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做出的计划安排。

2003年计划执行情况和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门头沟区2003年计划执行情况和

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草案)

 

2004110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门头沟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翟云峰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门头沟区2003年计划执行情况和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报告(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3年全区人民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一城带四区”的发展思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3.4亿元,完成计划102.1%,增长17.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5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09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77亿元,增长17%,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三、二、一”的格局。从经济运行走势看,14季度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6%18.8%17.7%17.8%,均保持16%以上高速增长区间。财政收入完成3.65亿元,完成计划100.6%,增长13.7%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55.7 %,增长79%,是改革开放以来完成投资最多的一年。其中生产经营性投资4.6亿元,增长64.3%。开复工面积1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7.3万平方米,竣工率44.1%。固定资产增势强劲的主要原因是:以重点工程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4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0.2%;房地产业增长势头迅猛,临镜苑多层、新桥家园、绿岛家园等一批住宅工程顺利竣工,城子上八石、倚山嘉园住宅主体结构完成,西小河滩危旧房改造工程已开工建设,全年房地产开复工面积77.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4亿元,均增长了1.1倍。

区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保持较高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4.5亿元,完成计划101%,增长10.9%;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信等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预计为22.3%,比上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1566万美元,增长2.03倍;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2家。

(三)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围绕“一城带四区”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城市道路建设。108国道石门营路段、城子大街、双峪大街改造等工程竣工通车,完成了27条总长57.6公里村村通道路建设,斋堂、潭柘寺的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一批公用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三石路河滩桥至葡萄嘴道路扩建工程、再就业基地工程、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等50件为民办实事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葡萄嘴公园一期、水闸桥西南侧和滨河公园改造等城市景观亮丽美化工程相继建成,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6%。环境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垃圾卫生填埋场已竣工,污水处理厂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年初确定的10件环保实事按时完成。上述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城乡面貌的改变。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在城市建设和缓解建设资金不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四)四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增强

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建成了10个特点突出、风情浓厚的农业观光园区,川底下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成功地举办了京西大庙会等大型旅游活动。2003年接待游人455万人次,增长1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亿元,增长17.8%,完成计划102%

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新发展名、特、优果树栽植面积1.5万亩,果品总产达612万公斤;新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共完成 “五小网络化”水利富民工程760余处。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8.56亿元,完成计划110.9%,增长21.9%

积极开发新型墙体材料。政府提供资金1400万元,扶持了7条煤矸石砖生产线,筑安基业搅拌站、君峰门窗等一批建材项目竣工投产,花岗岩、玄武岩等石材资源开发逐步加快。建筑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13.3亿元,增长19.9%,完成计划103.9%

石龙工业区完成了高科技园区的道路及雨污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征地建厂企业8家,万辉药业、精雕科技等一批入区项目建成投入生产;通过重组、租赁、转让等方式,盘活闲置企业4家,其中亚华建材、美厨食品两家公司整体拍卖获得成功。

(五)坚持“科教兴区”战略,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实施了山区学校的合并重组,完成了妙峰山学校、育园小学等改扩建工程。实施国家级和市级星火计划13项、科技致富计划4项,全年共认定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7家。进一步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率达到98%。新建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培训中心工程,完成了区医院门诊大楼、中医院病房改造工程;区博物馆工程竣工投入使用,一批重点文物得到修复和保护;完成全民健身居家工程25处,对区体育中心足球场和运动跑道进行了改造。

(六)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7%以上;就业形势稳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4700个,就业率达到6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强化劳动监察,对3100个单位进行了年检,补签劳动合同4600份,为561名职工追回拖欠工资216万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15元,分别增长8.2%18.1%

从总体上看,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为我区今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转型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二是城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三是投资环境与发展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仍需进一步加快;四是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员和部分群众生活较为困难。这些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4年计划安排的原则和发展预期目标

2004年是贯彻落实区第九次党代会各项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十五”计划关键的一年。安排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落实“一城带四区”发展思路,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计划安排的主要原则:一是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个统筹”的精神,积极调整投资结构,统筹考虑和安排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协调发展;二是按照“一城带四区”的发展思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四区建设质量;三是加快各项改革进程,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创造更富活力和效率的发展环境;四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进一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2003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特点, 2004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地区生产总值38.4亿元,增长15%

2、财政收入(同口径)4.08亿元,增长12%

3、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增长10%

4、农村经济总收入54.2亿元,增长12%

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亿元,增长10%

6、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增长13%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

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实现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投资和消费双重拉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

加强投资引导和调控,着重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切实保证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增强带动效益,根据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形势,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事关城乡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二是做好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的资金平衡计划,加强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切实把握资金投向,重点支持有利于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项目,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市政配套项目,有利于带动农村城镇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三是支持房地产开发和危旧房改造工程,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分析,推动旧城旧村改造进程。四是编制实施好土地供应计划,发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调控作用,完善土地储备和供给体系,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19.7亿元,增长10%。其中生产经营性投资5.6亿元。开复工面积1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开复工面积65万平方米。

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大力培育以连锁超市经营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主的新型商业业态,加快社区、山区、景区的便民商业网点建设,促进便民服务领域的消费;推进银行卡工程,提高持卡消费量;搞好节假日促销,吸引游客更多的在我区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鼓励居民增加住宅、交通通讯、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消费;制定门城中心区商业走廊规划建设方案,推进特色商业功能区的建设;完成河滩集贸市场二期改造和三家店粮库改扩建工程。2004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7亿元。

(二)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推进城乡现代化建设

围绕“一城带四区”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增强城市服务功能,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优化路网格局。配合市有关部门,加紧实施莲花池路西延和阜石路拓宽工程,实现门城卫星城快速路与市区的连接;加快卫星城主干道改造,完成新桥大街、新桥南大街、水担路工程建设;实施联络线路网加密工程,重点解决一批“断头路、卡脖子路”的问题,年内建成大峪南路西延一期工程和石龙西路拓宽工程,开工建设黑山大街、高家园路等路网加密工程,使城区交通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实施城乡统筹,抓好总长70公里的村村通道路建设,完成斋堂镇集中供水工程和潭柘寺镇污水管网、供水管网铺设工程。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开工建设天然气超高压站工程,铺设门城中心大街、月季园路中压管网,新建110KV变电站工程。加大永定河流域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生态治理工程,完成3.2万亩造林任务;增强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消纳功能,完成黑河污水主管线铺设,开工建设葡萄嘴垃圾转运站和粪便处理厂工程。实施一批城市景观改造和绿化亮点工程,开工建设滨河路、桥东路、永定冯村、卧龙岗至石门营环岛等绿化整治工程,完成葡萄嘴公园二期绿化和黑山公园改造工程,改善城市形象;加强城区裸露地面和施工管理,加大对非煤矿山、永定地区沙子坑的生态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扬尘污染,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50%以上。

(三)不断深化“四区”建设发展内涵,带动产业升级

全面推进区域经济转型,以生态农业区、新型工业区、休闲旅游区和山水居住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向深入。

加强生态农业的开发,扶持高效种植业、绿色养殖业和观光、籽种等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推进农业安全生产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绿色认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坚持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小城镇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二三产业聚集,增强小城镇、中心镇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使小城镇、中心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石龙工业区要加快高科技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质量地完成高科技园一期标准化厂房建设;抓紧航天方石复合材料、恒印机械制造等入区项目建设并尽快投入生产;增强服务功能,启动石龙会展中心工程。建材业要重点搞好花岗岩、玄武岩、石灰石等石材资源开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加强煤矸石砖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开工建设冶金粉末和金刚石生产项目,实施大峪化工厂搬迁工程。

旅游业要以开发我区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为重点,进一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内涵,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增加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购物、餐饮、娱乐等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形成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延长游客在我区旅游消费时间;突出山区特色,筹办好灵山西藏风情节等大型旅游活动,不断提高旅游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山水居住区的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我区山水环境的特点,结合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适合不同阶层居住的生态住宅小区;认真研究和规划我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政策和价格取向,调整房地产业投资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向科学合理、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加强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山水居住区;严格控制主要大街两侧的开发,对学校、商业、人防、绿地、停车场等设施统一安排。重点抓好滨河西区、永定和黑山等地区危旧房改造,完成阁外山水续建、绿岛家园、倚山家园二期的房地产开发,开工建设潭墅苑、中骏绿洲庄园等低密度住宅小区和东方巴黎时代广场项目。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国有资产运营体系。认真研究和制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抓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组建工作,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建立国有资产考核评价制度,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区属工业和乡镇企业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所有制结构优化。

加强投融资体制创新,力求投融资机制的新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确立投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投资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促进投资建设领域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方式,开放社会资本投资领域。政府主要在公益性项目、投资周期长、收益低的公用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设施产业项目上投资,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对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鑫融公司和土地储备分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银政、银企、银农合作,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利用北京市投资政策向郊区倾斜的契机,认真进行项目包装,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改革规范政府投资管理,采取资本金投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委托担保、收费优惠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独资、合作、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扩大投资规模,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基本建设领域要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实现从立项、规划、土地、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公开透明。加强招投标管理,规范招投标行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都要实行招投标;凡是由政府投资的项目都要逐步实行代建制,主管部门通过招投标委托有资质的社会法人单位,负责项目的建设工作,建成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凡是政府投资参与的项目,要加强跟踪稽查的力度。由于我区的旧城、旧村改造任务较重,要处理好城市建设与保护群众利益的关系,推行拆迁公示制度,实施“阳光拆迁”。

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筹建重点工程项目库。以高效益、规范化为目标,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原则,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前期策划和论证,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争取国家和市有关部门对项目的投资支持;搞好项目包装,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定期举办和参加境内(外)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加大向社会投资者推介项目的力度;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避免建设的盲目性,降低市场风险。

(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推行全程服务代理制、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理顺信息管理体制,加快全区各主要行政部门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建设,推进跨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实行网上申报、审批、注册和公告制度;优化资源要素吸纳能力,实行重大项目特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在土地、市政基础设施、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抓好对外来重大投资项目的服务工作,建立重大项目快捷通道,按照“特事特办、跟踪服务、包干到底”的原则,组织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快办理各种手续;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政策性文件和每年确定的重点工程、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名称、进度情况、完成时间等有关内容要定期向社会公布。

(六)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加快科研成果的引进与推广,组织实施市级星火计划8项、市级科技致富计划3项,完成综合科技示范园和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多渠道增加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逐步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完成新桥路中学、职业教育中心校的综合教学楼工程。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率达到96%以上。卫生工作要完善和强化三级防保网络建设,扩大疾病预防范围,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的能力,完成妙峰山和雁翅卫生院改造工程。加强文化文物工作,制定川底下、三家店文物保护规划,实施戒台寺千佛阁复建工程。抓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筹建区综合体育馆。启动新档案馆、残疾人活动中心工程,加强无障碍通道建设。

积极调整就业结构,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就业岗位4000个;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新增非农就业岗位3000个。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新的一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必将实现更大的发展。形势催人奋进,使命光荣神圣,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区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落实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为与全市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