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是居民生活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健康、娱乐、休闲需求的快速提升,体育消费步入发展快车道。在消费者消费升级和专业化、个性化诉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体育消费市场的专业化细分显著,在“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和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户外运动、品牌赛事、数字体育、休闲健身、“体育+”等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一、体育消费发展迎来时代机遇
(一)后疫情时代,户外运动发展正当时
后疫情时代,“户外运动”持续升温,户外经济正在成为新消费“风口”,并迎来了三大机遇:一是内循环时代,“有闲”成为经济增值新引擎。二是受疫情惯性影响,不远行,“近郊”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三是“双减”政策初见成效,户外运动成为亲子家庭的“新宠”。当下,户外运动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具有千亿产业空间。而且,随着“时尚和科技”加持户外产业,运动品牌也在不断升级。可以说,户外运动装备利润空间高,市场前景巨大。近年爆火的户外露营就极具代表性。“户外露营热”透露的不仅是“后疫情时代”公众期望走向户外、拥抱自然的本能需求,更映射了休闲体育旅游新业态的颠覆式革新。
(二)赛事热情重燃,品牌赛事未来可期
体育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体育赛事是重要的载体。近年来体育赛事联动城市发展,更成为众多城市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助力和标志性IP。以赛扶产、以赛助旅、以赛兴城,通过打造体育赛事区域名片,促进文体旅融合,推动共同富裕。2023年,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系列马拉松赛事,甚至村BA、村超、村VA乡村体育赛事等参与热度及观赛热情重燃。赛事在我国体育产业市场中占比份额不断提升,赛事联动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等上下游发展,从设备设施制造、场馆建设开发、体育用品器材等生产制造层面到赛事运营开发、场馆运营、赛事传播等核心资源再到体育旅游、餐饮酒店、健身培训、体育经济等消费层面,体育赛事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都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科学技术赋能,数字体育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和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体育是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与政治战略对体育行业提出的全新要求。近几年,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赋能体育生活,加速构建运动新场景,传统体育走向数智化也是主流。“元宇宙”的兴起,行业对数字体育前景普遍充满了期待,依托数字科技,智能应用软硬件产品、运动数字化产品,新科技带来传统生态和场景的突破,带动实现“电子竞技体育化,传统体育虚拟化”,硬件、软件服务齐发力,共同推动数字体育发展。
(四)体育服务业崛起,休闲健身迎来新机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主流消费人群的变迁,个性化、娱乐化和运动属性相结合的休闲健身方式成为一种潮流。更加智能化、内容定制化、场景多元化的小而精的家用健身器材备受青睐,直播带货、线上运动等电商品牌、健身主播迅速崛起。骑行、水上运动、登山、攀岩、滑雪、飞盘等新兴大众运动用户主要是年轻消费群体,市场需求变化快,产品更新迭代也势必随之加快,这促使制造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以满足年轻消费者。与此同时,企业借助于培训体系加大新大众运动项目的推广,获取与专业体育领域及教育系统的深度合作之机。
二、制约体育消费新业态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因素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较低。我国居民的体育锻炼内容以徒步、爬山、路跑等基础运动项目为主,在一些对运动技能有一定要求项目上参与率普遍较低。
2.户外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户外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内生力不足、产业链不清晰、体制机制待优化、场地配套不完备、赛事体系不完善。
3.体育产业品牌不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比较少。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仍然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行业整体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规模大而附加值低。
4.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短缺。在体育产业体系化发展背景下,既懂体育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巨大。“体育+”融合发展催生出的大量体育赛事策划运营、运动康复师等体育产业新兴职业人才急需。互联网+体育模式的渗透使得电子竞技、体育电商传播、线上培训、视频制作等体育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
三、意见建议
1.扩大优质体育供给。补齐体育场地设施短板,支持建设一批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营地等重点项目。做大做强运动项目产业,构建完善的运动项目产业链条,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打造规则清晰、层次多样的赛事活动体系。创新开发体育新产品,推动智慧体育场馆、智能体育公园等智慧化体育场地设施,打造具有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数字体育消费新场景,建设便捷、智能的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
2.壮大体育市场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国有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扶持小微企业,鼓励体育小微企业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引导单项体育协会强化产业发展规划、赛事体系构建、行业标准制定等产业职能,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进一步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和创造力。
3.引导和培育体育消费。培养居民体育消费习惯,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深挖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持续提高人民群众体育运动技能和水平,培养优质体育消费群体,完善体育消费政策。
4.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品牌化。推动体育产品科技创新,打造国产体育用品品牌,紧紧围绕大众需求,解决大众运动和消费的痛点、难点。紧紧围绕竞技体育需求,在训练、比赛、恢复、科研等方面器材、装备、用品的创新及转型升级。发展体育产业品牌示范工程,培育竞赛表演品牌及体育赛事名城。
5.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创新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在师资力量、产业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应用、实践培训、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培养体育产业实用型人才以及“体育+”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