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索 引 号:11J002/ZK-2016-000040

公开责任部门:门头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息名称:关于门头沟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文   号:

信息有效性:有效

生成日期:2016-08-01 00:00

发布日期:2016-08-01 00:00

内容概述:关于门头沟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关于门头沟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立足生态涵养功能定位,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赋予我区的整体要求,加快培育“稳增长”基础支撑,全面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稳步推进地区转型发展。上半年,经济总体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各领域改革创新工作稳妥推进,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运行良好,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上半年我区经济运行的主要态势
上半年我区转型调整加快,以疏解为刚性约束积极承接培育新兴产业,增量加快弥补“减量”,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综合提质增效效果显现,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发展目标。
(一)转型增效保持经济“稳增长”
总体来看,上半年在疏解和承接的双向作用下,全区各领域转型加快推进,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预计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70.2亿元,同比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6.44亿元,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6.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和8.7%,经济发展为居民带来的获得感增强。从行业发展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精尖”产业培育稳步推进。上半年,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长提速,工业中以精密仪器制造、高端医药科技及节能环保为主要的现代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拉动工业经济总体上行的重要力量。
(二)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
投资发挥“稳增长”关键支撑作用。上半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5亿元,同比增长12.7%,完成全年任务(325亿元)的56.2%,完成进度居全市首位。政府投资的引导示范效应增加,上半年政府投资完成31.0亿元,同比增长80.9%,在政府投资的引导下,社会投资完成151.4亿元,同比增长4.7%。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新型城镇化和棚改建设的阶段性需求引致的房地产投资高比重现象有所缓解;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成为区域“稳增长”的重要牵引力,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和生态投资共完成26.4亿元,同比增长74.3%。
园区加速转型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上半年石龙园区上缴税金18.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4%,区财政留成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8%。园区产业培育取得成效,30家重点存量企业经营向好,住总骏洋、中石化易捷、万辉双鹤三家企业上半年共缴税11542万元,同比增长30.5%。增量企业逐步壮大,成为重要税源,北京中天世纪房地产公司、华润置地禄源房地产公司等企业税收有效弥补了转型调整带来的部分企业税收下降份额。
持续挖掘社会消费潜力。上半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商品性消费依然是消费的主力,但服务性消费发展势头良好,为持续挖掘区域消费潜力提供新的路径。上半年旅游业、观光型农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区15家A级景区门票收入和接待人次分别增长9.7%和10.9%。
二、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门头沟区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精神,从“疏、承、转、合”四个方面下功夫,着力疏功能、稳增长、转方式、补短板、惠民生,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入更高阶段。
(一)着眼“疏”,瘦身健体推动区域转型发展
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按照“控制增量、疏解存量、优化空间”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中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疏解规划,全面加快区域产业升级。有效控制增量,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上半年全区新设市场主体743户,同比增长14.48%。科技服务、金融类金融及文游产业大幅增长,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禁限产业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加快疏解存量,完成《门头沟区非首都功能调整疏解工作方案(2016-2020年)》编制工作。上半年加快推进北京天瑞祥食品加工中心和北京天马轴承有限公司锻造环节退出工作,目前天瑞祥食品加工中心计划搬迁到天津,现已拆除完毕,北京天马轴承厂生产环节全面退出,启动企业退出奖励资金申报等相关工作。
人口增长控制在目标范围。我区充分把握区域人口工作的共性和个性,统筹做好人口加减法,落实属地和部门“双责任、双调控”机制,加强综合治理等手段,全面推进人口调控。2016年我区人口调控任务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31.1万人以内,截至7月1日统计,区常住人口总数31万人,人口变动趋势处于可控区间。
按照减量目标积极推进用地调整。充分落实北京市减量规划要求,以用地指标减量做硬约束促进精品化、集约化发展。审慎做好土地使用规划,加快S1沿线和长安街西延线周边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规划用途向产业用地倾斜。按照目前规划,S1组团12个地块,规划商服及其他非居住建设规模280.33万平方米,占比66.03%,产业类空间占比大幅提高。落实重点小城镇减量发展,以减量控规为要求,加快推进功能型、特色化小城镇建设。根据规划调整潭柘寺建设用地指标减少80公顷;军庄镇控规方案用地指标下调至285公顷,现已将调整方案上报市规委。
(二)聚焦“承”,优化增量培育增长新动能
构建系统化产业承接平台。积极拓展产业承接的深度和广度。搭建“园区+城南城北两大板块+重点镇+景区”四大产业承接平台。园区产业承接平台日臻完善,石龙园区建成、在建和拟建总部楼宇15座,75.24万平方米,加快园区路网建设和景观提升;城南S1沿线产业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城北棚改7平方公里与东方园林等企业深入接洽,布局整体打造文游产业板块;重点镇与三家企业的合作进入新的阶段;按照“大景区+大企业”的模式引入承接优质资本推动八大景区组团建设。集成政策、资金和配套设施,强化对承接企业的服务。深化落实“门创30条”招商政策,建立“京西医药”“京西互联网+”“京西大健康”三支产业投资基金为相关行业“双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让企业“引进来”并“留下来”。
放大比较优势引导资本资源对接。探索我区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提升资源对资本的吸引力,引导资本资源对接。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先行完善沟域经济及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吸引社会投资投入,着力推进传统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原则同意设立京西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和北京京西鑫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文化旅游投资管理公司,现已完成工商登记。组建京西山水文化旅游公司、京西门城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加快京西鑫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市场化运作,完善资本通道打造新的增长点。
(三)加快“转”,提质增效构建生态宜居城市
“高尖精”产业培育显现成效。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全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从基础设施布局、承载空间建设、配套设施完善、政策保驾引领、投资融资环境改善等多个角度加大“高精尖”产业增量主体引进培育和存量企业的升级改造,并取得良好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成效显著,科学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新兴制造业等行业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石龙园区共计引进登记注册企业329家,实现认缴注册资金58亿元,其中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13家。文游一体化产业培育有序推进。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禅文化沟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爨柏古村古道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工程初步设施概算已完成评审,马栏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报初步设计概算。
推进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将五大理念的内涵要求具化到区域建设层级,推动区域现代化生态新城建设。上半年,加快规划“三位一体”生态景观城市,深入研究推动海绵城市试点工程,积极探索微循环路网建设。启动石龙园区、新桥双峪、三石路等重点区域景观提升建设。戒台寺郊野公园全面深化设计,正在进行概算评审;绿色廊道生态景观建设完成实施方案已批复,启动施工监理招标。
改革创新引导公共服务领域转型。经济领域改革创新成果逐步向社会领域延伸,教、科、文、卫等领域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加大行政审批领域改革力度,对我区现有13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采用取消和调整两种方式进行全面清理,预期可实现非行政许可事项的“零保留”。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人大附小京西校引进本部教师17人,京师实验小学成立理事会,探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书记负责制,成立峪中分校—京师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实现山区学前教育全覆盖。科技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制定《门头沟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6年建设方案》,完善门头沟区科技项目储备库,储备项目123项,建立我区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库,储备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160项创新项目。实施文化品牌塑造工程,抓好京西文化的“请进来”与“走出去”,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塑造门头沟区文化旅游新名片。组织“戒台梵音”2016门头沟戒台寺大型实景音乐舞台剧演出、京西太平鼓艺术团赴台湾参加第十六届京味文化之旅文化交流等活动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创新,与凤凰医疗集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分别签署合作协议;研究与北大肿瘤医院在曹各庄地块合作建设品牌医院;以“一网一卡一平台”建设为重点,与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识,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居民健康卡等项目建设。
(四)推进“合”,“多规合一”统筹精明增长
空间资源分布的基础信息更加明确。深入推进“多规合一”,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之间的相互对接,逐步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目前在7000公顷的法定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建立“多规合一”动态调整机制。统筹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以期实现多项约束指标的“趋同”。根据项目用地需求的不同特点,细化项目分类,提出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用地指标,确保公共服务全覆盖;试点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废弃矿山腾退复绿,扩展绿色空间推动建设用地指标减量平移;重点培育我区“2+3+8”产业空间布局,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推动产业发展,新城地区形成城北西山文旅片区和“城南石龙+S1片区”两大组团作为新城产业支撑,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品质、低密度的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三个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突出“八大景区组团”培育山区旅游业发展,扩大经济单元分布培育经济增长点。
“多规合一”项目库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紧紧围绕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突出生态涵养定位、驱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几个方面,加快构建“多规合一”项目库,初步收集储备项目共计332个,拟建项目211个,续建项目121个,按照保障型、增长型和调节型三个大类对项目进行深化研究归类。重点研究对我区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产业发展项目,优先为12个“八大景区”组团核心项目的配置建设用地指标,推动其他产业项目在乡镇和景区范围内通过增减挂钩落实建设用地。
三、实现全年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上半年全区围绕市政府责任书的相关工作要求,综合调度GDP、投资、人口、土地等指标,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果。但考虑到我区目前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型工业企业转型退出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化解,新产业支撑力还未完全发挥,商改住现象对人口调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下一阶段全区要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持续深入做好稳增长、转方式、补短板,推进全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强化投资,发挥“稳增长”关键作用
定向精准促进投资增长,增加有效投资,围绕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及投资带动性强的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深度调整投资结构。围绕投资宏观调控目标,以政府投资为调控手段,一方面围绕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重点扶持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并不显著的产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投资先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创新有力投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后续投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健全推进重大项目工作联动机制,全面提速前期。立足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及功能区定位,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轨道交通、城市主干路、能源资源及环境提升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及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强化经济发展基础,创新良好的投资及消费环境。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政策要求,重点研究创新重点领域的投资体制改革,切实调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的积极性。加强调度分析和指导协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顺利实施,落实北京《关于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实施意义》的文件要求,加快完善棚户区改造定向安置房项目支撑性要件,落实棚改安置房建设资金,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着力加强投资项目管理以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为载体,做好区级投资项目审批和服务事项标准化梳理与对接,实现对投资项目全程网上审批、跟踪记录、协同监管。建设与市级平台实现对接的区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协同管理平台、项目库管理、投资调度管理、物价监督管理等子系统整合各部门、各业务系统资源,加强项目全领域监管。重点强化项目储备。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及“多规合一”,深化项目前期研究,深入分析投资需求和投资供给规模,加快启动投资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前期,按照时间节点,分类倒排工期。
(二)优化招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招商引资工作是关系我区“稳增长、调结构、疏功能”的全局性工作。持续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要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做好服务型、平台化招商。大力推动服务型招商。为招商企业提供经营、居住、医疗、教育等一系列服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和扩大规模,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可持续经营环境。引导招商企业“实至名归”在地经营,优化在地经济主体结构。积极构建招商平台。落实好园区招商,石龙园已初步建立“总部楼宇+招商政策+孵化器+产业基金”的系统化招商平台,要按照园区“1+3”产业发展规划深度落实好园区后续招商;谋划好景区招商,按照区“十三五”规划,深度挖掘我区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八大景区组团,规划好景区组团与重点企业和优质资本对接的模式和渠道。
(三)夯实基础,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
围绕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优质化服务“促投资、调结构、稳增长”。完善新城地区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南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供应保障能力,支撑服务园区产业发展及S1线周边土地上市,增创未来经济发展优势。依托轨道交通S1线,重点强化周边路网规划,推进新城滨河路南延、长安街西延等城市主干路建设。加快启动门城水厂建设,重点推进滨河路等主干路随路电网建设,促进上岸110千伏输变站开工建设。加快污水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前期。强化棚户区改造市政配套。继续加强棚户区改造环境整治12个地块及定向安置房市政配套建设,完成棚改市政配套二期工程,加快推进棚改市政配套三期道路建设,启动棚户区改造东辛房片区前期,促进棚改腾退土地升值,服务区域产业空间布局,改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居住居民出行条件。强化山区旅游发展基础。围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及沟域经济发展,加大京白梨、爨柏景区等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力度,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吸引精品旅游业落户。加快108国道改扩建二期建设,推进军温路前期,提高山区路网连通性,服务承接中心区产业疏解。启动潭柘寺镇110千伏输变站工程,加快推进斋堂镇、王平镇、雁翅镇、清水镇等山区110KV变电站前期工作,显著提高山区供电保障能力。
(四)改革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加大改革创新支持力度,化解高行政成本、高融资成本和高税收成本的约束,进一步释放微观经济主体的潜力。一是抓好投资供地和开工两个环节,统筹推进土地供应、开工手续办理、开工纳统等事项。稳妥释放自住型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二是把握区域优势资源加大绿色产品、旅游消费、健康消费等具有区域特色的稀缺资源的供给力度,保障供给质量。三是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发展,减少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将供给的主动权留在市场。以全民健身中心为试点,在公共服务领域引进PPP模式;扩大棚改建设融资渠道,在棚改领域引进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四是深化落实“国开行合作备忘录”相关内容。通过合作备忘录签署,我区与国开行将进入全领域合作阶段,要为双方在棚改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合作提供优质保障性服务,通过重大项目融资、专项基金合作、创新PPP、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用足、用好开发性金融在关键时期的逆周期调节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稳增长、转方式”。五是着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实现非行政许可事项的“零保留”,强化亲商意识,在工商注册、投资审批、便民服务等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造便利条件支持企业发展。六是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完成电子信息整合和物理场所整合,与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系统对接,建成区内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分平台,实现进场交易,推动由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
(五)综合统筹,全面做好人口调控工作
基于发展和调控两个目标做好人口工作,要同时做好入口管理和收口管理。在入口方面,为人才引进广开渠道,创造条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收口方面,积极应对非首都功能疏解给我区带来疏解和承接的双重调控压力,提前谋划应对“商改住”带来的人口增长风险。一是持续推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疏解的同时加快承接资本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严格落实相关政策,积极防控“商改住”风险。三是压缩流动人口聚集空间。持续开展“拆违打非”工作,大力整治地下空间和群租房,重点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与动态监测力度,做好预警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