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

索 引 号:11J005/ZK-2023-000101

公开责任部门:区教委

信息名称:妙峰山民族学校——首都生态涵养区教育的缩影

文   号:

信息有效性:有效

生成日期:2023-11-15 09:58

发布日期:2023-11-16 09:58

内容概述:

妙峰山民族学校——首都生态涵养区教育的缩影

这是一所传承红色基因的学校。走进妙峰山民族学校教学楼大厅,迎面看到的是门头沟区绿水青山环境图,旁边悬挂着党的教育方针。大厅两侧,4幅展板展现着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探索实践。一层东侧走廊,是学校建立的“红领巾学院”,让红色氛围浸润校园。学校党支部与妙峰山镇炭厂村、水峪嘴村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动,定期邀请同为全国劳模的两位党组织书记到学校讲村史、讲党课,让师生了解家乡红色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组织师生到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队日活动。成立红色文化电影传承基地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月组织播放红色影片,通过学生讲影片、写影评、做采访、绘手抄报等方式,让学生感悟影片里的红色精神。学校深入挖掘妙峰山镇域的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带进课堂,带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学习家乡的红色故事,并通过创编展演《地下交通员杨凤兰》等红色剧目,讲好家乡红色故事,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这是一所探索绿水青山的学校。作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全国首个“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落户门头沟,全区开发了100条京西研学路线,辐射京津冀蒙等地区,绿水青山已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大学校、大课堂、大舞台,成为孩子们探索知识的资源库、问题库、案例库。妙峰山民族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以德为首,以体为基,以智为重,以美为要,以劳为本,通过开展“迷你学期”研学实践活动、“校风的一半在操场”系列体育活动、“学风的一半在田野”特色劳动教育活动等,让学生走进绿水青山、田间地头、社会课堂,迈进生活找原型、迈进文献学思维,把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实践者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课本知识更加接近生活、接近实践、接近需求,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绽放五育并举的万花筒。

这是一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学校。妙峰山民族学校地处门头沟区唯一的少数民族村陇驾庄村,学生有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46人,学校坚持“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办学宗旨,一体化设计民族团结活动,通过“一班一族”民族文化学习、开展“民族故事我来讲,民族特色我展现”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族知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促进各民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拼搏奋进,长大后为建设伟大祖国、创造美好生活贡献力量,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得更加绚丽。


这是一所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学校。门头沟区山区面积占比达98.5%,区域教育呈现“体量小、分布散、差异大”的特点,区委区政府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构建党建引领、城乡联通、师生交互、协同共赢的城乡教育发展联盟,促进城区、山区教育资源深度共享,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着力打造长安街旁、永定河畔的一串“珍珠”学校,努力建设“人人出彩,校校生辉”的教育精品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分别与京师实验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两所门头沟城区学校建立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共享多倍教育资源,在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师资培养、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交流,推动城乡学校携手发展,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好教育。

这是一所打开山口开放办学的学校。妙峰山镇位于门头沟区东北部,距离门城10公里,是联结门头沟深浅山区的纽带,永定河、109国道穿镇而过,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妙峰山民族学校坚持打开山口办教育理念,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天赋才华,向外借力、向内挖潜,用好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培养富有朝气、阳光自信、视野宽阔的学生。学校打造科技与传统双翼起飞的特色课程,通过开展机器人科技项目、戏剧节展演项目、特色体育项目、非遗传承项目,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天赋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孩子“不认生”,人人出彩的“小学校·好教育”在这里悄然形成。

这是一所传承非遗文化的学校。妙峰山民族学校作为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通过构建“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比赛展演”四位一体的非遗文化教育体系,将非遗文化传承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每周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京西太平鼓、舞龙、舞狮、推铁环、板鞋、夹包、蹴球,以及竹竿舞、凌球、珍珠球、抖空竹等富有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的传统体育活动,并开展布艺制作、剪纸、泥塑等传统艺术项目,让学生“穿越时空”与非遗项目进行深层次“对话”,促使非遗教学实践有平台、有阵地、能落地、见实效,让非遗奏出文化育人的“交响乐”。


这是一所劳动教育妙趣横生的学校。学校开辟了一片小菜园,学生们给它取名叫“妙趣怡园”。学校将农业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课程融合,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研究,通过向农民伯伯请教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学习农业种植知识。为了方便浇水,学生们开动脑筋,探究如何挖渠引水、修建蓄水池。为了保护蔬菜不被虫咬,学生们制作了捕虫器和驱虫水。为了烤红薯,学生们在妙趣园里探究石头灶的搭建方法。在小菜园里,学生们从春忙到夏,从秋忙到冬,不仅收获了果实,收获了技能,收获了成长,更加感受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魅力。

这是一所家校和谐交融的学校。妙峰山民族学校服务妙峰山镇17个行政村,镇域多个村庄距离学校较远。考虑到家长们都来学校参加家长会并不方便,校长马焕带领中小学班主任和幼儿园教师走进17个村开展分村家访活动,上前一步把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里”。由于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本校毕业生,更使得家庭与学校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情感链接,家长们都会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志愿服务中。学校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充分了解家长的育儿困惑和需求,梳理家长关心的共性问题和关注的教育话题,精心设计家长学校、家校成长课堂、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密切家校联系,凝聚共育合力,让家长成为学校的亲密“合作伙伴”。

这是一所具有教育韧性的学校。妙峰山民族学校坐落在永定河畔,教师们在安静清幽的环境中安心、静心、潜心地开展教育工作。在老师们介绍自己工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每”字,每个学生、每个班,每天、每周、每月、每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评价扎根山区33年的班主任付贵茹时赞叹道,这就是伟大的人民教师!妙峰山民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正是用一个个“每”字,铸就了具有普及性、连贯性、持续性的教育,也正是这一个个“每”字,彰显了他们滴水穿石般的教育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