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

爨底下村

日期:2024-02-19 10:26 来源:门头沟区斋堂镇

分享代码

字号:


村名爨底下斋堂镇辖村。

所在位置位于镇域西北部的小北沟中,东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西北距柏峪村3公里。有公路通斋堂,联通109国道。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3平方公里,耕地60亩。现有人口该村2004年有37户,72口人。

周边环境川底下村位于门头沟区西北部深山峡谷中,四面环山,“背靠龙头浸水,前照金蟾望月”,亦有笔架峰、笔峰,还有卧虎山、神龟啸月山、蝙蝠山等。该村位于天津关古道中,爨头下方是一处天然关隘,峡谷深遂,峭壁参天,长达100多米,俗称一线天,堪称天险。

成村年代该村明代中期已有人烟,因是军户村庄,所以明《宛署杂记》、清康熙《宛平县志》均无该村记载。

主要姓氏村民均为皆为韩姓,排辈字序为“福景自守玉、有明(奉)万鸿(宏)思,义聚晓怀孟,永茂广连文。”韩仕宁是明朝弘治年间的世袭武官,驻守沿河口(古称三岔口)一带军事要冲,官秩正六品,统兵一百一十二人,下分二总旗,十小旗。其生年不祥,卒年弘治七年(1494),距今已有500多年。因此,韩仁宁的后裔是军户出身。沿河城明代百户韩仕宁的后裔流向到沿河城地区的不少村庄,并流向到川底下、黄塔、碣石乃至昌平的韩台村。

特产干鲜果品、五谷杂粮、干菜、蜂蜜、手工品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川底下村古民宅整体建筑规划严谨,局部装饰独具匠心。一幅古朴、完整的“清代民居图”展现给了世人。这里有清康熙四年(1665)修建的伏魔龙神圣庙,村南有娘娘庙。村内原有五道庙,爨头山上原有山神庙,插关岭子下有龙王庙,村北山上有魁星庙。2003年11月27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该村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主要文物古迹

爨里安口明正德十年(1515)建,有正城一道,在现爨底下村,为天津关所辖。明正德十四年(1519)已卯孟夏日,守口千户李宫率众修古道,刻石记铭。”

龙王伏魔庙村里人称其为“大庙”,原来是龙王庙。川底下村邻近沟底,其流域面积大,历史上雨水很多,雨后常有山洪奔泻下泄,老村曾被山洪冲毁,另建新村,村民建龙王庙以镇洪水,天旱时亦可在此求雨。川底下村又位于古道之旁,商业发达,庙内增设利市财神的关帝,具有“招财进宝,庇护商贾,利市发达”之职能,遂改称为“龙王伏魔庙”。川底下村龙王伏魔庙(关帝庙)建在村东北部小山上,坐北朝南,外面环以围墙,门前有一棵老桑树。门楼一间,双扇板门,门洞内有墨书题记,左侧写“□座宝刹似□□,十方弟子来进香,口诵真经念□咒,古佛下界降祯祥”,右侧已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仅有“三花”“花落”等个别字迹尚可辨认。小院南北长20米,东西宽15米,正殿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硬山调大脊,两端鸱吻,灰筒瓦石望板,垂脊上有三小兽,梁架绘有苏式彩绘。大殿外两廊绘有值日功曹神像。西配殿三间带寮房一间,原已倒塌,今已修复。院内有枯树一株。大殿内龛台上正中原供泥塑关帝坐像,两侧供奉龙王及雷神、雨师、风伯、侍女站像,龛台下原有关平捧印,周仓持刀立像,现已不存。现龛台正中有一尊琉璃关公立像,左侧一尊弥勒像,右边一尊龙王像,均是后配的,显得很不和谐。后墙有墨绘壁画,中间为四扇屏风,两侧为云龙行空和神龙吐水。两侧山墙前端有墨画碑记,左侧碑额写“万古流芳”,碑文写“大清康熙岁次乙已七月,合村众善人等修以伏魔龙神圣庙,以完成自发善心愿,出施银开列”。以下是村中韩姓“玉”字辈、“有”字辈捐资人姓名及捐款数量,最后是“领修人韩玉钦”,“康熙岁次五年十二月造完”字样。前檐柱上有不同时期的墨书题记:“雍正二年孟冬月,庄严圣像。”“雍正二年塑像高造庄严,修造山门、禅房、俱系保定府□县人刘喜山供给价银三十六两整”、“乾隆十一年五月十三日金□圣地乡西斋堂村韩敬金……十二年五月”、“大清道光四年”、“大清道光七年五月二十二日主,白乐村镇月”、“大清同治六年勘清施行各尊村规”等,另在山门内右侧围墙上刻有“嘉庆十五年修侧柏一株”字样,此庙已于1998年被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娘娘庙位于村东南侧山坡上,一间,硬山调大脊,无门窗,前有照壁,龛台上有一尊娘娘泥塑彩绘坐像,前有两名侍女立像。单从塑像上无法辨认出供奉的是哪位娘娘,但村民们说,其与斋堂娘娘庙供奉的是同一位娘娘。西斋堂的“天仙行宫”供奉的是“天仙圣母”,按其五月十八举行庙会进行祭祀分析应为“九天玄女娘娘”。

五道庙在村上街道西端,碾房北侧的三岔路口处,坐北朝南,为一间小房。小庙经过重修,无门窗,内有龛台,但空无一物。五道庙一般供奉五道将军,其作用是阴司的“报到处”。

山神庙在爨头山上。山神庙一般都建在村外,人们上山打猎时先拜山神,祈求平安,但回来时则不能进山神庙,因为怕山神见到你猎杀了他的子民,会生气的。每年春节是对山神的祭祀日,焚香上供叩头,这是山区特有的风俗。

龙王庙在插关岭子下面,泄洪沟侧,因过去这里经常因雨后发生山洪,这座龙王庙主要是用来镇洪水的,现早已废弃。

魁星庙在村北山上。魅星是读书人供奉的神,祈求金榜高中,证明川底下村古时重视教育,文风很盛。

仙人堂在居民家中,共有两处。仙人堂一般供奉神主牌位,而没有神像。所供奉的是红、黄、白、绿、灰,合称“五大门”,其代表是狐狸、黄鼠狼、刺猬、长虫和老鼠。这些都是民间俗神,认为具有招财进宝、护宅、保平安、祛病、消灾等法力。

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和民俗活动

香会

香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祭神和进行文化活动的组织。川底下村从前也有香会组织,会头为组织者,下设若干名执事,各有分工,各负其责。每年到一定的时候都要举行固定项目的祭祀或文化表演等活动,自娱自乐和酬神娱人,是民间歌舞、武术、体育、戏曲、杂技、曲艺等门类艺术的载体,都是由会头召集执事们开会,进行筹备。这种劳务没有报酬,但参加人却都十分积极,一是表现自己对神的虔诚,二是一种情感的发泄和自身才艺的展示机会。

拜关帝

伏魔龙神庙主祀关帝和龙王。拜祭关帝是村中的主要祭祀活动。祭祀目的是保护村庄平安,祛病除灾。商贾到此上香是为了行商安全,招财进宝,故而香火一直很盛。

求雨祭龙王

川底下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祭龙王,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龙王的仪式非常隆重,在大庙的龙王像前供奉整猪一口,全村人齐跪在庙院西侧,由村中长者主持公祭。首先由主祭人上香,之后行三拜九叩大礼,庙里撞响大钟,公祭人读祭文,歌颂龙神的功德,并祈求风调雨顺,最后焚表,将愿望送达龙廷,人们都极其虔诚。

如果久旱不雨,村民们则开始求雨。求雨有固定的方式,首先在庙外搭上芦棚,把庙里的水母奶奶请出来,供奉在芦棚内,人们整日里烧香磕头,数日不息。过往路人至此,也要摘下草帽,以表崇敬。如果下雨了,人们就抬着水母奶奶像,在村里转一圈,之后送回大庙。

京西地区求雨有其特点,那就是“先礼后兵”,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搭棚供奉水母数日后若还不下雨,就要“晒龙王”了,对龙王进行惩罚。把龙王和水母奶奶像都搬到太阳底下去晒,过往行人用柳条抽打神像,什麽时候下了雨,神像才能回归大庙。此风俗沿袭到上世纪四十年代。

转娘娘驾

娘娘神像用木头雕成,端坐在木质神龛内。娘娘驾由村中各位香头轮流在家中供奉,每家供一年。香头家要腾出一间干净的屋子,专门用于供奉娘娘神驾,一天三叩首,早晚一炉香,供品每天都要换新的,可谓虔诚之至。到正月初一,再把娘娘神驾转到另一香头家去供奉,此习俗一直延续到抗战初期。

供奉门神

凡到川底下旅游的人都会发现,每座四合院的大门口都有一个门神龛,其位置在院门右侧,建门楼时嵌在墙里,在龛洞四周的砖上雕刻有各种纹饰。其规格一般为高30厘米,宽15厘米,深15厘米,龛内墨书门神爷神荼、郁垒的名号。

耍中幡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农村乡土文化集中展演的日子,也是香会(民间花会)走会的日子,每到这天,川底下的年轻小伙子们都要表演耍中幡。高高的幡旗随身舞动,花样繁多,动作刚劲威武,充满了阳刚之气。舞幡之人尽量展示自己的技艺,人前显贵,傲里夺尊,是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观看的人尽欢尽乐,喝彩声不断,小山村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耍中幡难度很大,幡高二丈,重六七十斤,表演者将中幡用单手抛向空中,用身体的各部位去接住,而幡旗不倒。主要部位有头顶、鼻梁、上齿、下齿、肘、脚尖等。动作招式多达数十个,如“封侯挂印、太公钓鱼、苏秦背剑、怀中抱月、浪子踢球、童子拜佛、朝天一炷香、二郎担山、霸王举鼎、金鸡独立、大小盘肘、前后背花、反挑金背、玉带缠腰”等。一个中幡要三四个健壮的男子合练,一人主练,众人保护,互相抛接,轮流演练。中幡表演现今在川底下村见不到了,而大台地区庄户、千军台二村的中幡则流传至今,表演形式与川底下历史上的幡会基本相同。

唱蹦蹦戏

川底下村在清代及民国时期也有过戏班子,剧种为蹦蹦戏。民国时期由韩臣璞、韩晓豁等人牵头,组织村里的20多名青年学戏,从淤泥坑(今门头沟区雁翅镇淤白村)请来老师到村教戏。

据村中老人回忆,当年所上演的剧目主要有“王大娘锔缸、李桂香砍柴、傻柱子进京、后妈打孩子、老妈开店、三娘教子、赵连弼借粮、马虎眼上当、黄爱玉上坟、马寡妇开店”等。至今村里还流行着有关当年唱戏的顺口溜:“唱得精韩晓耕,唱得对韩晓瑞,扮得俊韩晓印,唱得瞎韩晓花”最后的一个戏班组建于1930年,戏台搭在村西头的空地上。

除唱戏外,农闲时村民们还从外村请来民间说书艺人,到村里来说书,说书的内容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响马传》等长篇历史故事为主。

转灯场

正月十五转灯场在川底下是一件大事,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成为了惯例,每年必搞。每年的“转灯场”活动都由村里的香会负责,香头是组织者和总指挥。从正月十二开始,香会就开始进行筹备了,组织村民集体准备灯场、火炉子和神棚。

搭神棚是为了把各路神灵请来,与民同乐。神棚搭在街道拐弯处的五道庙旁,里面供奉财神、灶神、龙王、药王、菩萨等神位。

点旺火堆旺火又叫“棒槌火”、“塔儿火”、“坛儿火”,要用上好的煤块,点燃后少则一天,多达三天,不准熄灭,象征着人们的生活在新的一年里火火爆爆,旺旺腾腾,川底下则称为点“大火炉”,其实根本没有炉子,而是用煤块堆起状似金字塔的大煤堆。大火炉在五道庙旁的碾子边和大槐树下各盘一个,村里每户人家都要交一篓子上好的煤块。火堆点燃后要派专人看守,一是为了安全,谨防火灾;二是随时为火堆添煤,使火势兴旺。在这里四周挂上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过街横幅,表达出村民们的祈盼心愿,祈求各路神灵保佑。此外在五道庙还要挂上“保佑一方”,大庙挂上“亘古一人”的横批。

当年的灯场就设在现今大队部的位置。灯场是用高粱杆扎成灯把子,一个灯把子要用十数根高粱杆捆扎而成,然后按照灯图式样栽在场地上,其式样有“九曲黄河阵”、“七星北斗阵”、“八卦九宫阵”等,一年换一种阵形。每个灯把子上放一盏油灯,灯碗用豆面作成,内放植物油,棉花捻,外面用红、绿、黄、粉等各色彩纸做成的灯罩,晚间点燃后,五彩缤纷,光明一片,十分壮观。灯把子共有365个,象征着一年的365天。

灯场内蜿蜒曲折,盘曲环互,如同迷宫一般。人们要从入口进去,从出口出来,在场内如不迷失方向,不走重复路线,顺利走出者,据说会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利,天天顺利。一般没有经验者或妇女、儿童、老年人要有人领着才能顺利地走出来。在灯场里,人们可以燃放爆竹烟花,整个灯场一片灯火,五光十色,与村里照红了天的两个大火炉(旺火堆)相呼应,爆竹声、鼓乐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整座山村都沉浸在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之中。

转灯场活动尤其受到年轻妇女们的喜爱,据说从灯场内“偷”一个碗拿回家去,摆放在自己卧室的床头,可以生儿子,因为“灯”与“丁”谐音。看灯场的人如果发现了也不去制止,再补上一盏备用的灯就是了。

十五这天,人们将荆条砸扁,用山榆皮捆扎起来,制成火把,人手一束。天刚黑时,大家到灯场前的河滩上集合,然后按照仪仗排队,有音乐班子、吵子班、法器班、大鼓会、彩旗、灯笼、火把排成一条长龙,开始上村游街,走胡同先到五道庙、大火炉,走小街到大庙,在大庙鼓乐齐鸣,燃放鞭炮,热闹一番之后再沿着东沟下到村口,再向上到灯场去转灯,其景象宛若夜空中的游龙,十分壮观。此时人们忘却了一年的劳累,尽欢尽乐,群体意识得以升华,这种意识又加强了人与人的亲近之感与凝聚力。转灯场可称是川底下村规模最盛大、最重要、最丰富多彩的一项乡土文化和民俗活动,地方特色极为浓郁。

民间体育活动

川底下村的民间体育活动十分丰富,例如春季在清明期间打秋千。秋千架子立在村西头的空地上,有“平秋千”和“胡秋千”两种,形式有双人、单人、立打、坐打等,是大姑娘、小媳妇和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体育运动。此外还有踢毽子也很流行。

“牛皮台儿”:农村几乎都有一个固定的村民聚集点,俗称“牛皮台儿”,一般都选择在背风向阳的街头,胡同里有大树的地方,这里是村民们日常里聊天儿、传播消息、讲故事、说古的地方,人员以老人和儿童居多,是固定的民间文化活动点。川底下村有一家临街的商店,俗称“板大门”,店前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是防洪墙,前面是大路,后面是商店。这里就是川底下村的“牛皮台儿”,人们喜欢在这里冬天靠着墙根晒太阳,夏天在大树下乘凉,几个人闲暇无事时凑在一起传播消息、讲故事、聊大天儿、侃大山、吹牛皮、讲古论今。店的东侧有一盘碾子,推碾子的人在排队等候时也凑过来抽袋烟,侃上一段儿。碾子东边有一个石刻棋盘,人们都爱在此下上两盘儿。老槐树底下是沿街村民最喜欢跓足聚集的地方,也是平日里娱乐、休闲的中心。

爨底下村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川底下村的民居装饰分为四种类型,即砖雕、石雕、木雕、壁画。砖雕用于戗檐砖及清水脊的盘子和影壁。石雕主要用于墙腿石和门墩石,木雕用于门窗及门攒。壁画及题字用于墙壁。川底下村民居装饰以花鸟为主,有部分文字,雕刻中不见人物,而壁画则以人物为主。装饰技法采用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构图饱满、左右对称。砖雕以浮雕为主、石雕以平雕为主、木雕以透雕为主,雕刻风格简洁、明快、质朴。

砖雕

砖雕使用的材料是质地细腻无砂眼、无杂质的优质青砖,砖雕分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将青砖磨平、裁方。然后在其上画出雕刻的范围,即“凿活”先雕出大概的轮廓。第三道工序是“铲活”将凿出的大形细致雕琢,直至花瓣似迎风欲动、小鸟在枝头顾盼传情。艺人在制做砖雕时,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融于作品之中。

广亮院戗檐砖,呈方形,构图饱满、平稳、装饰性很强。中间是一个大花篮,篮中插牡丹、荷花及莲蓬,花篮下方两侧分别是一串铜钱和中国传统乐器笙。几件饰物表面看是互不关联,但艺人巧妙地将饰物的谐音连在一起,给砖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生命。牡丹花雍容华贵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富贵的象征,荷花出淤泥而一尘不染是圣洁之花,莲蓬是荷花的种子,笙是传统乐器,铜钱是当时的流通货币。取其谐音即为“连(莲)生(笙)贵(牡丹)子(莲蓬)”,在封建时代中国百姓以多子为多福。另一种可解释为“富贵(牡丹)升(笙)财(铜钱)”。艺人在这块砖雕上还巧妙地留下雕刻的时代,在铜钱上刻“中华民国”四个字,为后人考证它的年代及门楼的修缮时间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石雕

川底下村的石雕采用的石材,基本都是就地取材石灰岩,石灰岩易雕刻,但不耐酸,易风化。雕饰技法主要是平雕和去地起凸。石雕主要用于墙腿石、门墩石。

纹饰种类较多,可分为朝天一柱香、米字格、田字格、鱼骨纹、海波纹、回纹等。植物类:梅、兰、竹、菊、牡丹、莲花、石榴、寿桃等。动物类:龙、凤、牛、羊、马、驴、狗、喜鹊、蝙蝠等。吉祥纹饰类:暗八仙、盘肠、万字不到头等。文字类:青山、绿水、门庭清且吉、家道泰而昌、富贵、有余、东壁图书府、西院翰墨林、迎祥、吉迪、如意等。

墙腿石中的文字很有特点,如一座大门楼两侧墙腿石刻“富贵、东壁图书府;有余、西院翰墨林。”川底下村是过往商旅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商人给川底下村人带来不同的文化与信息,使得川底下村人很重视读书。村中办私塾,凡适龄的孩子都读书,其中的佼佼者在外深造,毕业于官府学堂,至今还有斑驳的报捷文书贴在墙上。

“福到眼前”门墩石:正面浮雕倒悬的蝙蝠、嘴叼着串起的两枚铜钱,其下平雕寿桃。侧面浮雕插在花瓶中的万年青,其下平雕石榴。此门墩寓意着多种吉祥语,可解释为1、蝙蝠与铜钱:福到(蝙蝠倒悬)眼前(铜钱眼)。2、瓶插万年青:万年(万年青)平安(瓶)。3、石榴与寿桃:百子(石榴含百子)长寿(寿桃)。4、蝙蝠与石榴:百子有福。5、万年青与寿桃:长寿万年。小小的门墩石反映了川底下村人祈盼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木雕

木雕采用质地细密的硬木雕刻,用于装饰门窗,以花卉透雕为主,其中广亮院透雕门罩,技法娴熟雕琢精美,将牡丹与荷花巧妙的缠枝连在一起,寓意“合(荷)家(门罩)富贵(牡丹)。”另一透雕文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文字刻在门楣上,正房四扇分别刻:“福禄祯祥、天下太平、老者安之、少口口(二字残损)之”,正房一般为家中长者居住,前两句祈盼社会安宁、太平,后两句则警示儿孙要孝敬老人,让其安度晚年,同时老人有对少儿抚养教育的义务。此警语刻在门楣,每日观之,家和万事兴。

壁画及文字

川底下村现保留两组壁画,均画在门洞内,采用国画中的工笔淡彩技法,绘制福禄寿(蝙蝠、鹿、寿星),望子成龙,渔樵生活。

文字书写在醒目的墙壁上,靠山影壁书写硕大的福字,有的在福字笔画内画花卉,增加装饰性。在院外的影壁上书写“厚得福、忍为高”等治家格言。极有特色的一幅是在整面墙上书写讲卫生保健康内容的文章,娟秀的行楷书洋洋洒洒数百字,顿使粉壁生辉。观之耐人寻味,反映了川底下村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爨底下村大事记

金代

大将粘罕自南暗口道出奇兵:川底下金代称南暗口,据宋代《契丹国志记载》,宋宣和四年(1123)十二月底,金军兵分三路攻打辽南京(今北京),大将粘罕自南暗口道出奇兵,直逼城下,萧妃夜遁。

明代

爨里口明正德十年(1515)建,有正城一道。爨里口,为天津关所辖。

清代

建龙王伏魔庙:大清康熙岁次乙丑七月(康熙四年,1665),由村民集资修建,次年(1666)建成。雍正二年(1724)孟冬月庄严圣像。雍正二年塑像高造庄严,修造山门、禅房、俱系保定府□县人刘喜山供给价银三十六两整。乾隆十一年(1746)、道光四年(1824)、道光七年(1827)、同治六年(1867)等均有修缮。嘉庆十五年(1810)植侧柏一株。2002年重修。

韩家坟砖刻:其一,“清故韩翁讳奉才、贾氏之尊灵,乾隆二十三年(1758)二月初乙日立灵碑。”其二,“清故韩翁讳有金,王、梁太君尊灵。”其三,“故先祖韩守元、贾氏之灵。”(韩氏排辈字序:“守”字第4代;“有”字第6代;“奉”字第7代)

立功捷报:川底下13号院门楼间,粉壁上有二纸班驳的“捷报”文告。内容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二十一年(1895)防倭立功、堪赏几品顶戴的军功事,系中日甲午战争军功捷报。又据该村老人讲述,立功人员都赐给了缨子帽和坎肩(俗称领架子)。过春节穿三天,平日置于厅堂,点香供奉,以示朝廷恩典。

民国时期

成立戏剧团:川底下于民国年间成立剧团,演出“文明戏”,内容有宣传戒毒(大烟)、文明结婚等。

建党:川底下村于1938年建立党组织。该村韩聚元(1891-1947)1938年2月入党,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为该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因积劳成疾病故。

南坡梁战斗:1939年秋,日寇从涿鹿围剿斋堂,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在川底下烧杀抢掠,打死村民3人。为转移敌人视线,7名民兵和在家养伤战士,在南坡梁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打死敌伪6人,保卫了村庄。《晋察冀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称川底下村为“抗战模范村”。

组织柏峪大营救:1941年,日本鬼子在柏峪建立据点,强迫川底下、双石头、柏峪台人移民并村到柏峪据点之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区干部韩晓瑞与游击队长刘玉昆带领18名游击队员,内外结合,将乡亲们营救出来。被称为并乡40天的乡亲大营救工作成功。

七个儿童赴延安:1945年,川底下阶子石塘“抗日高小”的学生,受教师徐景寅的进步影响,韩晓霞、韩晓礼、韩晓州等七个儿童,从五月端五到八月十五,用三个月时间走到延安,参加了革命。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8年,全国推行简化汉字之后,川底下人觉得爨字笔划多,不好写,于是自行改“爨”为“川”。其实,“爨”字并没有简化,“川底下”写为“爨底下”为习惯写法。

1998年11月,川底下村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树立川底下村标志碑。碑阳“爨”字,由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书写,碑文由刘义全撰文,李文启书丹,李贵明刻字。

1998年北京市政府将开发保护川底下列入67件为群众所做实事之一,市区投入大量资金,改善该村的软硬件设施。

1999年7月,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发布第一号通告,对川底下的保护做出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并成立了川底下文物管理所。

1999年12月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彭世强画民居》画册出版。

1999年6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北京古山村-川底下》一书出版。该书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业祖润等著,合作单位:北京市文物局,门头沟区政府、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

1999年6月,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金常政,写诗赞颂川底下:“兴林大火归川下,错落民居是古村。满目青山图画里,明清陈迹最堪寻。”

2001年4月26日中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为川底下题词:“川底下古民居,保存得很是完整,建筑质量也很好,反映了北京这一地点的历史文化,很有特色。应当很好的加以保护,广泛宣传,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才好。”并有另外两幅题词:“古老邨落民居精华。”“建筑艺术瑰宝,历史文化名村。”

2001年川底下村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10月25日,在中央电视台“旅游观光农业金点子大赛”中,荣获优秀创新奖。

2000年及2001年,川底下被评为“首都文明旅游景区。”

2002年,川底下村公布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9月3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一行到川底下村进行调研。

2003年12月,“川底下”和“爨”字牌商标由川底下管理处注册,涉及商品达多种。

2003年4月21日《市场报》报道了著名美术家吴冠中先生来川底下作画、撰文的消息,撰文的题目是《川底下,君知否?》;写生《桃花依旧笑春风》刊登在《北京古山村—川底下》画册上;吴先生称川底下是“北方居民的周口店”,“仿佛是从火山灰挖出来的意大利庞贝古城。”

2003年11月27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2004年1月23日,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一行来到川底下视察,并签名留念。

2004年6月1日,“中国历史名村—川底下”举行揭牌仪式。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到会。

2005年3月18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了川底下发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版的小学修身课本。

2005年9月18日,“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在川底下举行授牌仪式。

爨底下村高干多

韩晓照男,1907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山西省大同市公安局副局长,运输公司副经理。

韩巨民男,1909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河北省承德地委监委副书记。

韩晓瑞男,1914年9月生人,1937年参加革命,曾任湖南省芷江、黔阳县县长,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

韩巨礼男,1920年生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国防科委20训练基地三部政治部主任,水产部外事司司长。

韩晓森男,1922年4月生人,1939年3月参加革命,曾任邮电部无线总局、供应管理局处长,邮电部西北物资管理处处长。

韩晓让男,1922年7月生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曾任山西省物资局、计委储备局处长。

韩晓川男,1922年8月生人,1939年参加革命,曾任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行署物价委员会副主任。

韩晓霞男,1925年1月生人,1938年3月参加革命,曾任北京军区司令部机要局局长,山西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炮兵副参煤长。

韩晓初男,1927年3月生人,1940年2月参加革命,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孝感军分区后勤部政委。

韩晓洲男,1927年10月生人,1940年11月参加革命,曾任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干部司副司长,水利电力部干部司司长。

韩晓礼男,1929年12月生人,1942年10月参加革命,曾任外交部国际俱乐部主任、西藏自治区外办副主任,驻毛里塔尼亚使馆参赞。

韩怀清男,曾任北京市平谷县县长、县委书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