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

北京市门头沟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日期:2022-04-14 10:02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分享代码

字号: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支撑新时代门头沟区现代化建设,根据《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结合门头沟区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

(一)发展基础与成就

“十三五”时期,围绕“全面建‘京西教育高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我区在教育理念、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育集合体,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门头沟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表现为:

1.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干部教育培训、考察考核、党员教育各方面,把政治要求、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建立和完善党组织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机制,明确党组织在学校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实现“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办学方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门头沟教育树立先进理念利用区域独特的地理优势传承“六大文化”,讲好“四个一”的门头沟故事,践行“门头沟四问”,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创城”东风使“讲奉献,争第一”的门头沟精神在孩子们的心生根发芽。在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门头沟区教育系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让广大师生接受了精神洗礼,充分展示了全区师生的时代风貌。

2.教育综合改革力度持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逐步显现

全系统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研训一体化改革效果明显通过“区管校聘”“共享教师”“银龄计划”“名师送教”等措施,使教师由“单位人”成为“系统人”,扩大了优质师资普惠面。实行校长任期制,促进优秀校长向山区校和薄弱学校流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新九年一贯实验学校、幼儿园到初中十二年贯通教育有效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学校布局不断优化,村学校建设逐步加强,城镇挤乡村弱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确保了每个乡镇至少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引进资源和本土优质学校双轮驱动,与北京八中、清华附中、人大附小、实验二小等优质学校合作办学不断深入,大峪中学、大峪一小等品牌学校持续发力。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深化手拉手式教育集团建设,推进我17对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捆绑发展,逐步实现同形同构优质均衡,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基本实现做优做强门城地区教育并同步带动山区教育的目标。

3.教育内涵发展动力持续彰显,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小学生态课堂和中学有效常态课堂,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不断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一校一品”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级足球特色校、篮球特色校,市级体育传统项目校、市级冰雪特色校、艺术教育特色校、金帆艺术团、金帆书画院,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市科技教育示范校、金鹏科技团均在我区挂牌,校园足球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学生综合素养有效增强。

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得以有效回应。充分挖潜学前教育学位,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常住适龄幼儿入园率由91.16%增至96%,一级及以上园所达占比达到40%。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新建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在满足学位需求的基础上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门头沟接受教育,区内生源得到有效涵养。

4.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教育开放办学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弘扬主流思想文化,全力推动“三四三三”工程,为塑“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名片举好教育大旗。提升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和整体素质,为门头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常态开展“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一个孩子带动家庭三代人文明素养提升,服务全区“创城”“创未”等重点工作,助力“绿水青山门头沟建设。

开放的家校间、学校间、区域间、国际间教育交流平台初步形成具有门头沟特色的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模式基本建立。“门头沟+西城”的区域合作越发深入,人才交流、双轨教研活动积极开展。与北京师范大学集团化办学、课堂教学改革、基层单位考核评价、干部教师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推动教育工作内涵式发展。高质量组织实施教育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项目,对口帮扶精准发力,与涿鹿县、武川县、察右后旗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分别确定6所“手拉手”结对学校。对外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出国培训交流实现常态化。中小学缔结友好校、姊妹校数量增加至18个

5.教育统筹谋划力度持续夯实,教育事业主要指标均达预期目标

贯彻全国、全市和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对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要求,建设教育精品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出台“1+1+N”系列重要文件,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供指导意见和政策支持,支持、服务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逐年稳定增长,重点支持教育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山区学校发展、教师能力提高强化预算管理,严格内部控制,加强内部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助推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体验圈”建设成熟并服务全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业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一些量化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了全市水平(见表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提前超额完成北京市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普惠率80%的任务。“十三五”时期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显示本区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位于全市前列。“平安校园”区级验收通过率97.2%,率先超标准完成市级任务目标。近年来招聘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从32.4%提高到39.4%。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各区教育满意度入户调查中,门头沟区教育满意度排名处于全市领先位置。

1 教育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进展

序号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市级)

2020年

(本区)

1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5

95

99

2

义务教育毛入学率(%)

100

≥100

≥100

3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

99

99

4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

60

72.9

(本科上线率)

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

15

15

6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91.4

95

95

7

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

57

80

80

8

中小学建网学校比例(%

95.4

100

100

(二)发展形势与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门头沟区深入推进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落实市区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加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内部装修”建设教育精品区关键时期,门头沟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任务。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迫切要求门头沟教育彰显红色基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严峻复杂,世界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进一步强化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提出新要求。门头沟区作为红色火种传播地之一,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教育传承、塑造和创新功能,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将区域红色历史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全力服务首都“四个中心”的大局建设。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迫切要求门头沟教育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随着优质资源的不断扩大,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适龄人口快速增加、人口老龄化加速,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探索普通教育家校融合、特殊教育医教融合、老年教育教养融合的教育服务模式,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已经迫在眉睫。门头沟教育在这些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善于作为。

3.坚持新发展理念,迫切要求门头沟教育筑牢“五育”根基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快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为门头沟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精准施策,全方位立体化推动教育体系创新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坚持深化综合改革,迫切要求门头沟教育持续加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就必须在适应科技发展、探索教育与科技融合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新冠疫情的爆发带来了授课方式的改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广泛运用到教育领域,促进新的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变革门头沟教育要加快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在“互联网+教育”建设上有新突破,在促进教育系统内外融合发展上有新突破,进一步激发教育办学活力。

5.坚持系统观念,迫切要求门头沟教育着力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从城市发展需求看,首都城市发展新定位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特殊要求”,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要求首都教育必须更加积极地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强调城市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根据门头沟区“一城两带三点多脉络”的区域空间布局,要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进门头沟区城教融合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让百姓享有更多教育公共服务的红利。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市和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教育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门头沟区和首都建设发挥教育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2025年,推进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落实“七有”“五性”的教育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度、有温度,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助力每一位学习者成就幸福人生,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助力绿色北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精品区初步建成

——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学校德育、文化、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组织在学校治学理校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提升引领教育优质健康发展。

——“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形成完善的德育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学生品德修养、综合素质、运动技能、审美情趣、劳动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培养眼中有山水,胸中有情怀,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的门头沟时代新人综合育人体系初步建成。

——学前教育更加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保教水平明显提升。全区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100%,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达到85%以上。

——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更加完善,城乡、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差距显著缩小,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全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就近入学率在99%以上。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96%以上。

——高中教育更加优质特色。高中学校办学品质不断提升,学校特色更加凸显,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和育人模式更加丰富多样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增强。教师素养显著提升,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50%

——职业教育支撑区域发展能力更加显著。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发展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双师型”教师比例保持在82%以上。巩固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打造便捷丰富的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让门头沟区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优质学习资源,市民文明素质和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升。

——高等教育实现零的突破完善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吸引首都和全国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在门头沟区建立分校、设立研究院,引进至少一所高等教育院校落户门头沟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口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特殊教育群体的教育需求得到更好的保障。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教康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群体接受基础教育的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让具备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得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有质量的教育。

——规范高效共建共享的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顺应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需求,教育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教师资源配置方式更加灵活,智能互联的教育服务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依法治教进一步强化,督导评估机制日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2门头沟区“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1

学前教育入园率(%)

99

≥95

2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100

≥95

3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

99

99

4

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

85

5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95

96

6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

≥50

7

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

——

85

8

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比例(%

——

15

9

智慧校园覆盖率(%)

85

10

绿色学校达标率(%)

70

11

平安校园达标率(%)

100

100

12

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

16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教育规律有机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加强教育系统政治生态状况的分析研判,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建立多层次学习培训体系,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生命线,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全区师生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不断提升全系统党建工作质量。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基层校园党组织政治建设,指导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教师党员带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基层党组织工作质量的提升,带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切实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群团工作,健全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长效机制,形成保障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合力。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工作。

(二)全面构建“五育”并举的高质量育人体系

落实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准确把握育人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工作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强化全学科德育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领导”等重要内容进课程教材要求,加强理想信念、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完善社会大课堂“四个一”活动运行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红色门头沟”为根基,深入挖掘具有门头沟特色的地方德育资源,建设德育实践课程体系。依托区本德育实践课程试点校(各学段)联盟,统筹各学段育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独具门头沟区特色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将门头沟文化植入每一个学生心田。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落实关键小事,整体提升市民城市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夯实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规范教材选用和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管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深化跨学科整合,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开展系列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创新,提升科学素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留出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提高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的实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熟练掌握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加强校园体育软硬件建设,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场地的开放度和利用率。强化课外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全面推进校园足球、篮球、传统体育等特色项目,推动全区体育课程高质量特色发展。健全学校卫生防病综合干预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共同参与的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控制肥胖综合防控体系。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增强美育熏陶引导学生树立用美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生活的审美观。将音乐、舞蹈、戏曲、戏剧和书法等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本具备1项艺术爱好。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拓展美育实践活动平台,开展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深入挖掘门头沟优质自然资源和文化艺术资源,不断完善美育体系,培养孩子画家乡、唱家乡、爱家乡的艺术情感,培育区域美育特色,提升美育工作质量。

全面加强劳动和实践教育。建立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职业体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建设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探索具有门头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全面建立劳动教育的评价与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形成资源丰富、选择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将学生校内外劳动实践情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合理规划教育布局,精准布局学前教育学位,有效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区幼儿园配建标准,确保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保证普惠性幼儿园学位供给,建立区级普惠性幼儿园扶持措施。大力发展公办园,不断丰富公办园办园形式,提高公办幼儿园学位数。

实施幼儿园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新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继续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和办园品质。完善学前教研体系,建设专兼职研修员队伍,开展生活化、游戏化、自然化的幼儿园活动研究和实践,坚决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有效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

强化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安全稳定的办园环境。强化与属地街镇的协同管理,巩固无证园治理成果。严格教师队伍管理,把好园长、教师入口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持续强化优质资源供给。根据全区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布局,分阶段、分区域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规模,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实施山区教育精准帮扶,精准振兴乡村课堂,通过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教育专家与山区教师的精准对接。办好山区学校,确保一校一案,精准施策,大力提升山区学校教育水平。保障学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让适龄儿童完整接受义务教育。

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学校布局、资源配置、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通过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教育联盟、校际联盟以及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开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探索,研究制定一体化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优质学校引领带动对口学校共同发展的积极性。积极推进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与门头沟区中小学合作,探索共同协作育人的体制机制。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成果,适当提高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持续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和办学品质。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章程实施保障机制,切实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坚持推进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积极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分析技术,健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教育质量监测队伍建设。

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制定完善课程建设、校本教研、课堂教学、综合实践、考试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标准,指导教育教学的开展,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深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建立健全培训机构预付式消费资金监管模式,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五)促进高中教育精品特色发展

坚持“校校精品”质量标准,实现“一校多品”特色发展。分类引导学校立足自身传统、历史积淀、学校文化、办学优势和条件资源,找准发展定位,培育精品化特色发展的优质普通高中学校。落实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引导学校依据基础条件、发展环境及传统优势,找准办学定位,制定发展规划,确立特色发展方向。抓住课程改革关键环节,以特色课程建设促学校特色发展。支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探索,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的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强化内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民族教育质量。

实施体制机制创新项目,激发办学活力实施一体化培养项目,支持条件成熟的完全中学、集团化学校、城乡一体化学校打通初高中学段限制,探索一体化育人新模式实施协同培养项目,支持高中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普通高中提升教师素养、开发特色课程、共建教育资源,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学校特色培育项目,支持一批在人文、科技、数理、艺体、语言等领域具有发展基础的学校,形成领域内课程建设高地,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六)推进特殊教育提质升级发展

优化资源供给,提供更充分的特殊教育服务。全力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扩大学前特殊教育学位供给。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区特教中心、示范性学区融合资源中心区特殊支持教育中心、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和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辐射支持作用强化融通课程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探索重度、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模式,优化送教上门工作机制,积极为残疾儿童青少年拓展成人成才空间。

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支持力度,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优化培训体系,加强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和卫生、民政、残联等行业部门的合作,加强对融合教育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的服务和指导,促进医疗康复与教育的更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残疾学生获得感进一步探索医教结合和个别化教育模式,服务特殊儿童早期筛查与评估,开发融合教育特色课程和康复课程,满足特殊儿童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健全特殊教育督导和评估机制,深化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工作体系

(七)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发展

推动产教融合。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及运营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需定教,培养实践型人才,助力产业发展。优化发展现有骨干专业,建设符合发展需求的新兴学科,探索学生多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配合区域“文旅体验、科创智能、医药健康”三大产业,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管理服务需求,打造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探索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动机制。加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合作,探索课程互选、资源互通。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与高校合作的深度,打破职业人才培养壁垒,打通职业学校学生升学的通道。

构建惠及全区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坚持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整合区域资源,助力构建面向中小学生、残疾人和市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区域资源,挖掘和认证一批企业职业教育大师和职业教育体验基地,合作共建一批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落实“双证书”制度,探索现代学徒制,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加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丰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内容和形式,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涯教育和劳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设立制度化的“职业体验日”,培育和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将门头沟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办学有特色,服务有效果,专业有前景,学历教育、培训、体验协调发展的京西职业教育、培训体验基地。

(八)促进终身教育服务全民发展

构建灵活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全面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努力构建“1+2+N”工作模式,让百姓享有更多教育公共服务的红利。依托门头沟区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囊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的大教育体系,构建囊括社区培训、农村培训、学校培训、企业培训的大培训体系。持续不断推进区域内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优质多元、养教结合的服务加强全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规范化水平,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营造一流的人文教育环境,建设农业、科技、教育、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教育综合服务体系,探索落实学分银行制度。鼓励职业学校、社区教育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职工继续教育。发挥社区教育学院的龙头作用,完善社区教育的区、镇、村三级教育网络,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服务乡村振兴。探索社会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与科技、文化、体育等管理部门合作,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学习环境文化,构建方便快捷的终身学习服务圈,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生活品质。

四、重点举措

(一)提升教育服务和支撑社会发展的能级水平

打造一批传承区域文化的精品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融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突出北京特色、门头沟特色和学校特点,进一步凝练提升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探索开展“六大文化”系列教育活动,走出一条具有门头沟特色的文教融合之路。强化“红色门头沟”教育,统筹利用全区各类媒体、宣传介质、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乡情村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使之成为学校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的坚强阵地。

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为守护好绿水青山,持续建设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明确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功能,培养青少年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能力、科学知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在素质教育中强化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多样性等内容。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指导学生和市民关注并积极参与解决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级各类教育中去。

统筹优化布局结构精准供给教育资源优化营商环境。根据门头沟区“一城两带三点多脉”的空间布局,分类完善山区和门城地区教育布局。高质量完成新建、改扩建教育设施项目,接收并使用小区配建教育设施项目。准确把握不同街镇基础教育各学段学位需求动态,完成各学段需求学位的储备工作,分阶段、分区域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规模。全力提升政府效能,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用地、充分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产业聚集区的教育服务保障,使企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成长快、发展好。

(二)创设统筹协调开放融通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加强区级教育统筹协调力度。系统推进解决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教育人才引进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先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经费保障和土地储备,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深入整合区域资源,统筹公园、绿地、体育设施、文化场所等公共资源,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校园文化培育、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深度合作。

提升区域教育整体合作质量。按照北京市统一部署,发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作用,在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育教学、教育资源和教育评价等方面跨区域合作联动。加强与西城区的教育协同发展,深化“西城—门头沟一体化教研”,推动本区教研员与学校共同成长。深化与石景山区教育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双方教育资源优势,提高教育资源共享程度,加强教育科研、师资培训、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门头沟教育注入新动力。健全京津冀教育对口支援合作机制,提升对口支援教育项目的质量与效益。推动区域内教育协同发展,以一所或几所优质校为龙头,逐步完善区域各级各类学校连片组团发展机制,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支持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城区学校带动山区学校发展,推进“京西”、“京师”和“山谷”三个系列学校按照集团化方式建设和发展。完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体验圈”建设,协同校外教育资源,打造校外教育集团。

积极推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引进优质境外教育资源,引导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向高质量、规范化发展,在师资培训、学科教研等方面开展互补式合作。完善学校、师生与国外双向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鼓励更多学校与海外优质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增加友好姊妹校数量。推进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以国际视野推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革,开展中小学生交流互访,培养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整体提升中小学生国际化素养。以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奥林匹克教育。

(三)打造充满创新活力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全面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石,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树立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探索建立师德与社会诚信体系的有效对接。全面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师德建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按照重德才、重实绩、重基层的用人导向,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以及各年龄段干部的培养使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

全方位全过程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完善教师学习进修制度,建立整体推进与分类精准施训相结合、岗位实践与理性提升相结合、集训与下校指导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全面实施“五航工程”。健全教师队伍梯队培养成长机制,强化市、区、校三级联动,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寻访名师结对,加强日常互访交流,积极组织外出访学和高级研修培训。依托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教育资源优势,搭建门头沟区中小学教师成长平台。积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新机制,开展跨校区联合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激励自身成长。开展“菜单式”培训,建设一批具有针对性、引领性、创新性的干部教师精品培训课程。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实现城乡教师共享优质培训。2025年,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比例达到15%以上。

优化教师服务管理水平和尊师重教环境。完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编制的使用效率。优化校级领导干部年龄结构,加大优秀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探索创新合理有效的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以校长职级制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发挥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在按岗定薪的基础上,重点向校长、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特殊教育、承担课后服务及综合改革任务等教师一线倾斜,向重要的、辛苦的、付出多的岗位群体倾斜。

(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集成应用为引擎,构建智能互联的数字教育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教育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精准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推动建立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与服务新模式,提升区域整体教育管理水平。

构建“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体系。推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线上教育资源供给利用优质资源和网络构建不同形态、灵活、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形成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优化教学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精准评价学习绩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完善门头沟区网络学习平台,丰富网络资源,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

加快建立智能化教育管理新体系。完善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体系,形成覆盖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有学习者和教育、学习全过程的教育管理和监测体系。实现教育管理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进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畅通多方面参与教育治理的信息渠道。

(五)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落实具有区域特点的首都教育评价体系。深化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落实“七有”“五性”教育指标、解决12345热线反映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评价改革,引导学校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评价改革,优化教育评价实施路径,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动态预警机制,实现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监测。完善初中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健全学校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主动性,完善内部教育质量控制机制。建立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创新。完善有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加强中小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课堂评价考核的研究与落实,持续提升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

(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进一步激发各类办学主体活力。保证教育教学自主权,鼓励支持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加大学校行政领导人员聘任制推行力度,自主择优选聘中层管理人员。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对预算资金进行全过程绩效管理。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完善岗位晋升激励。注重拓展社会资源,为激发办学活力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支持。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完善依章程自主办学的实施机制,切实发挥章程在学校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行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健全协调联动合作的学校家庭社会共育体系。依托“十百千”协同教育网络,实施各类协同教育工程。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持续推动三级家长委员会和家校社共育委员会的建设,增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完善家庭教育服务网络,积极构建由学校、社区、政府机关、妇联等社会团体以及专业服务机构共同构成的教育服务支持系统,推动社会各界主动承担教育职责,为青少年步入社会营造健康良好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全面落实依法治教,强化区政府支持教育发展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教育治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健全教育纠纷处理机制,完善教育普法机制。根据《北京市中小学依法治校基本标准》,在达标基础上巩固依法治校建设,提升法治示范校建设水平。把全面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区域内的中小学校实施法治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着力提升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专业素质。

(二)加强经费保障能力

明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经费保障机制。依法落实区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坚定不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建立以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教师素质提升、学校质量整体改进等重大改革项目为牵引的教育发展支持体系。将绩效管理贯穿于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全过程,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绩效,集约、节约利用教育资金,硬化责任约束,使教育经费的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迈进。

(三)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树立现代教育督导理念,全面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加强对政府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科学界定相关部门在教育治理中的职责权限,健全督政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对学校规范办学的督导,健全督学责任区建设和挂牌督导机制,促进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强化专项督导,增加督导的针对性。加强教育督导结果的使用,提高督导问责力度。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督学队伍,提升督导的专业性。健全社会参与教育评价机制,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价,通过项目委托、购买服务、社会合作等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动态预警机制,创新教育督导和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加强评估和监测结果的运用。

(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健全具有区域特点的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科学系统的学校安全风险预防、管控与处置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学校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学校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完善中小学校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平安校园”建设提升工程。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处理和风险化解机制,构建学校依法处理安全事故的支持体系,建立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处置机制,健全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追究和处理制度。健全学校安全教育机制,推动建设“课堂教育、日常宣传、专题活动、实践体验”四位一体的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安全教育整体水平与效果。定期组织应对安全事故防范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安全应急演练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3门头沟区“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

序号

重点项目

建设内容

1

基础教育学位建设项目

建立多部门协调的学龄人口预测机制。重视和加强对新城地区适龄儿童规模与分布的调查分析,对学位需求进行预警,保持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供给的适当弹性。积极扩充基础教育办学资源,新建幼儿园3所、启动改扩建小学1所、启动新建小学2所。

2

全面发展综合育人项目

统筹规划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工作,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立德树人融入到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课堂建设中。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健全竞赛活动体系,拓展美育实践活动平台,健全“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体验圈”,提升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实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培养能够更好适应和引领创新发展的各类人才。

3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项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评价职责。推进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和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改革。建立学生学业质量数据库,充分运用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全面跟踪学生、教师和学校变化,形成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动态预警机制。完善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把教师教育教学实绩考核作为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4

教师队伍质量提升项目

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聘制度,优化师资增量,分类分层开展培训,盘活师资存量。建立一批本土名校长、名师工作,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全力打造优秀校长、教师队伍。到2025年,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比例保持在15%以上。

5

学科课程群建设项目

以学科素养培养为向,以基础学科为内核,鼓励学校立足区域特色、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打破学科边界,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构建跨学科主题课程群,促进课程综合化教学。按照知识联结、模块整合、单元教学”的构想,围绕若干主题,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组合成有序的课程群落,进行跨学科的横向组合和、单一学科不同知识结构的内向联结,和跨学段的纵向衔接,形成三维课程立体建构新格局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的一校一品,打造区域精品课程品牌

6

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

深化幼儿园协同共同体工作实效,拉手市级名园,带动区域园所优质协同发展。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优势,深化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等工作实践。 实施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开展保教管理系列“工作坊”,以园本教研为载体,形成系列实践成果,研训合一提升园所教科研水平,加强业务干部指导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

7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

推动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教育联盟、校际联盟等合作向纵深发展,研究制定一体化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协同合作效果进行评估,利用评估结果制定奖惩措施。利用教育专家团队力量,开展入校诊断,逐一制定教育质量改进计划,开展一校一策精准支持。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创新教育资源供给、共建、共享方式,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8

高中精品化建设项目

高中校发展成为具有高品质理念、高品质队伍、高品质课程、高品质文化和高品质管理的精品高中。围绕践行特色办学思想、打造卓越师资队伍、健全学校治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智慧教育范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做到各高中校有目标、有思路、有创新、有措施、有成效,着力提升整体品质,形成校的优势和特色。

9

产教融合创新项目

做精中等职业教育,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支持校企共建共享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需定教,培养实践型人才,助力产业发展。加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合作,探索课程互选、资源互通。

10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

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确定智慧教育试点校,汇总智慧学校建设的新经验,逐步推广复制

11

“家-校-社”共育项目

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旋转门”机制,促进家校深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双向互动,构建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建设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桥梁作用

12

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充分利用职业高中、社区教育学院开放大学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提供高质量、纯公益、便捷性、灵活性的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囊括社区培训、农村培训、学校培训、企业培训及老年教育的大培训体系。


北京市门头沟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