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

(失效)北京市门头沟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日期:2011-08-31 10:51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分享代码

字号: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就

在区委、区政府及市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教育工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我区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㈠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受教育机会逐步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纳入公办学校就读;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6.23%,高考录取率达92.5%;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成人教育覆盖全区居民;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助学金政策,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

㈡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结构日趋完善。新增4所幼儿园,全区达到16所;学前教育向0-3岁延伸,早期教育指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名校办分校工程初见成效,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5个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积极开展各类成人教育培训,市民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德育工作成效突出,区域教育特色凸显。各学校普遍开展家长教师协会协作机制研究,初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该项目荣获北京市首届中小学德育成果奖。积极开展社会大课堂工作,挖掘区域资源,建设斋堂、雁翅、灵溪、琉璃渠四大综合实践基地,全区统筹编排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㈣教学改革继续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课程改革力度加大,围绕“永定河文化”构建地方课程体系,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

㈤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活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三家店铁路中学和大峪中学分校的转制。加快办学模式创新,积极推进名校办分校工程,引进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审批社会力量办园4所。实现北京电大门头沟学院与社区教育中心职能分离。

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初步建成以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镇成人学校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居委会市民学校和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以中小学校为依托,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网络,整合区域内文化、体育、科技教育资源,建立17个终身学习服务基地。扎实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创建学习型城区先进区。

㈦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分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开放性的干部培训格局和机制,加大干部考察考核和调整交流力度,提高干部领导学校发展的能力。严格教师准入制度,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13.5%;职业高中“双师型”教师达到75%。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拥有特级教师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市级骨干教师59人,区级骨干教师235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保留山区教师补贴,科学设置教育系统岗位。

教育布局不断优化,教育服务设施更加合理。按照“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撤并农村村完小15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结合区域改造规划,落实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城区学校布局渐趋合理。

㈨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7.01亿元,比2005年增加3.61亿元,连续25年实现“三个增长”。实施初中校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操场和旱厕改造工程,全区学校基本达到北京市新颁办学条件标准。教育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开通北京市首家区县级远程教学电视台,基本建成远程教育网络和教育城域专网,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二、主要问题

㈠优质教育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城乡结构尚未得到最优配置。农村教育硬件办学条件虽有较大改善,但师资力量配备、教师整体素质以及教师发展环境等软件办学条件尚待提高。

㈡区域教育竞争力不强,教育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我区教育在“三教统筹”、社会大课堂、德育“三结合”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竞争力较强的教育品牌仍相对较少。高中阶段的特色教育尚需进一步发展。符合区域发展定位、体现区域文化资源的教育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强化。

㈢学校布局和结构还不够合理,教育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在适度提高办学规模的情况下,资源闲置现象逐渐凸显。城区学校相对集中,空间分布不合理,新建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有待科学规划。学前教育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需要不断转型。

三、机遇挑战

㈠国家及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门头沟教育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首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教育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得到更多政策倾斜。必须紧抓机遇,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机制创新,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品质,满足区域发展需要,实现全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㈡区域跨越式发展为教育提供战略机遇的同时提出重大挑战。按照生态涵养发展区和西部综合服务区的功能定位要求,我区提出了“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发展浅山区,保护涵养深山区,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口号,确立“一带、两线、三点”的空间发展布局。教育在门头沟区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的跨越式发展也对人才培养和市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育必须优质快速发展,打造特色品牌,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撑。

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教育提供资源、资金条件的同时要求教育做出更大贡献。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自身优势的积累和发展空间的拓宽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投入教育事业,而政府公共财力的拓展也将使公共教育支出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同时,这也要求教育必须进一步调整结构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为区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   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眼学生终身发展。优化教育布局结构,推动均衡优质发展,挖掘区域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特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着力服务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战略方针

㈠创新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发展的落后观念和体制,深化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学模式、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形成与现代化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环境氛围。

㈡集中发展。充分认识我区教育规模较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便于汇集力量、集中精力解决突出问题的特性,查找制约全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问题,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优势领域,形成我区教育在多个领域的领先地位。

㈢统筹发展。根据新城区、浅山区、深山区建设总体战略部署,统筹考虑区域发展目标,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使教育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加和谐;不断优化教育结构,使教育发展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更加吻合;不断增强教育服务功能,使教育发展同现代化生态新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建设需要更加适应。

㈣优质发展。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校长队伍配置,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涵养优质生源。逐步形成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

㈤特色发展。深入分析我区教育在首都教育中的地位,准确把握教育在全市教育中的优势和特点,在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域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区域教育特色。努力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社会大课堂开发、“三教统”机制、德育模式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扩大我区教育在全市的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㈠总体目标

2015年,全区初步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结构布局得到科学调整,教育发展趋于均衡。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教育服务能力和质量得到提高,教育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形成较鲜明的区域教育特色和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教育品牌。

㈡具体目标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完成率达到98%;基本实现高水平、多样化的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持续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

第三章   工作重点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㈠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现代公民意识。推动学校广泛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群体活动,进一步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技素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加强校外教育制度建设,完善校外教育体系,健全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社区和家庭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学校等家校互动教育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活动环境。

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体育课教学,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竞技比赛和群体健身活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健身习惯。加强学生体质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干预行动,降低传染病、常见病患病率,近视、肥胖等新发率明显下降。深化“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技能,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拓宽心理教育渠道,优化心理教育模式,构建更加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㈢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深化国家课程体系研究,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建立地方性课程资源目录,不断充实、调整、更新地方性课程资源。对现有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整理,制定区域地方课程标准。将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实现学校特色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㈣推进教学方式改革。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原则,以“深入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构建高效课堂”为导向,聚焦课堂,上好常态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化汉字。

㈤改革中小学生评价模式。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探索建立科学的中小学生评价模式和学校评价标准。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习观和成才观。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㈠提升学前教育供给能力。按照“加强建设、创新体制”的工作思路,大力提升学前教育园所数量,多种方式满足入园需求。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结合棚户区改造、城市功能布局,做好新建、改建小区的幼儿园建设规划。推进资源挖潜,建设农村中心园,开办幼儿园标准班。鼓励、支持、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园、探索多种办园模式。形成“公办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㈡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加强规范科学管理,完善落实督导监控制度,规范小学附设幼儿园和新建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提升不同层次幼儿园级、类水平,实现区域内规范、科学、均衡发展。指导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以教科研、园本教研为载体和手段,不断提高保教质量,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基。

㈢构建0-3岁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社区为依托发挥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指导、服务、示范和培训功能,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0-3岁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网络。

三、均衡优化义务教育

㈠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和模式,制定阶段指标、完善评价体系、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和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推进教育投入、设施配备、教师资源等均衡配置。继续推动名校办分校工程。将优质资源向农村和山区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内部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职业资质管理。优化中小学校布局,落实新建居住小区学校建设标准,保证新建学校符合办学条件标准。

㈡全面提升中小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引导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发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校校通”平台、远程教育系统、教学电视台,开展优秀课资源共享、点对点的教学辅导和培训、网上教研、网上备课等活动。鼓励学校在办学理念、专项教育、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大胆尝试,培育学校特色,全面提升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水平。

㈢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投入,建设工读、特教中心等特殊教育基地,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特教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支持普通学校接受残疾学生入学,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依法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力。

四、多样发展高中教育

㈠明确高中教育发展定位。加快提升高中教育整体质量和多样化发展水平。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和历史积淀,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打造学校特色和品牌。办好新疆班。继续巩固名校办分校工作成果,利用名校高品质信誉、先进管理理念、优秀管理团队和教师资源,集中精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为全区教育发展植入新的因素。尝试面向全国引进高素质管理团队,开展新型综合高中实验,探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多元融合途径。关注学生差异,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法学法等方面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及资源。

㈡加强高中教学研究。深化高中课程教材改革,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实验环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加强与城区优质高中的横向联系,积极参加城区高中教研科研活动,捕捉教学、考试信息,提高办学质量。

五、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㈠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区域发展转型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形成适应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体系。

㈡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整合学校、企业、社区的职业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创新招生工作机制,拓宽生源渠道,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实践教学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导向,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㈢加强专业培育和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立足本区,面向全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快面向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现代综合服务业和都市型生态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的专业建设,培养紧缺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满足我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完善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和对优秀学生的奖励方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全面推动在职培训,将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探索在职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发展的机制。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培训。

六、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

㈠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完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资源向公众开放,提高使用效益。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公民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宣传教育,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完善学习型城市指标体系,明确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间表和实施步骤,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争创北京市学习型区县示范区。

㈡加强成人教育基地建设。办好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门头沟学院,按照上级部署,筹建区域开放大学。利用奥鹏学习中心,积极引进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办好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广播电视中专和农广校教育,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培养中等专业人才。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职能作用,适应社区教育、农民培训需要。办好老年大学,加强老年教育。完善继续教育政策制度,加大公共继续教育资源的供给力度。

㈢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培训。以市民讲外语活动、市民计算机培训工程、市民心理调适教育、市民文明礼仪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农民学历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社区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㈠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教育领域的职能范围,政府提供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产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公办教育多种实现途径。鼓励国内外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教育事业,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政府监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有序竞争、协调发展。

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深化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完善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水平。完善教职工岗位聘任制,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八、培育区域教育特色

㈠深化“三教统筹”体系建设。以创建学习型区县示范区为目标,继续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实施“一校挂两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制度、教育专干制度、校长联席会和社区教育联席会制度、“三教统筹”与“三教统督”相结合的评价考核制度。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进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社会效益。

㈡建设区域特色学校。以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课程特色,推出一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支撑本区教育特色建设,提升全区教育竞争力。

㈢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大力开展可持续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㈣打造特色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挥中心,进一步加强四个教育基地建设,形成“一中心四基地”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格局,注重发挥教育基地和资源单位的教育功能,明确功能定位,实行统筹管理,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

九、调整优化学校布局

㈠加强新城区学校建设。根据新城建设布局和棚户区改造,通过规划划定、资源置换等形式,做好学校布局规划和建设工作,使教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开放、方便群众的教育服务网络。

㈡优化浅山区学校布局。根据浅山区开发整体规划和区域发展前景,进一步加强王平、妙峰山、军庄、潭柘寺、大台等地区的教育资源重组工作,加强中心小学基础建设,撤并村小、完小,完成军庄中心小学迁建工程。

㈢盘活深山区学校资源。根据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盘活深山区学校资源,适时撤并山区初中校,集中到城镇寄宿制学校就读。统筹利用富余教育资源,发展山区学前教育和农民教育。

十、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㈠加强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首都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校内与校外学习,形成覆盖城乡和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支持个性化与开放式的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需求。加强门头沟教育信息网建设,推进设备技术升级换代,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信息发展的先进和主流技术,加强计算机、电子白板等各类终端设施的配备与普及。加强教育网络功能建设,提高教育网络使用率和便捷性,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先进性和网络管理水平。

㈡提升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加快市民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提升市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教育。加强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各级各类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发数字博物馆资源,引进数字图书馆、国际优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优秀学科、教师和课程教学资源库以及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教育网络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机制保障

㈠加大支持教育发展政策制定力度。严格落实教育法规,坚持依法治教。建立教育发展多部门联席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相关政策。针对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热点难点问题,加紧出台相关政策,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加大教育调研和征询力度。充分利用首都智库和咨询机构的资源优势,加大教育调查研究和征询力度,加强教育改革方案的科学论证力度。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了解教育体制的根本问题及其原因和机制,寻求有效可行的解决途径,保障教育政策的科学性。

加大教育督导力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建设,加强专兼职督导队伍建设。构建行政监督与科学评价相结合的督导体制,完善外部监督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督导机制,不断提高教育督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结果公布制度,落实政府和学校的教育问责制。

二、人才保障

㈠加大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干部培训工作创新,全面提高学校干部领导发展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组织干部参加各类高层次培训班和研修班,落实挂职锻炼等培训制度,加大干部境外培训、国际交流力度,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开阔管理视野。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行校长任期目标制,尝试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聘任任期制,提升干部队伍活力。加强薄弱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优秀中层干部支援农村制度,探索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人才引进,面向全国招聘高级管理人才。

㈡坚持师德为先,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核、监督机制,将师德列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和教师考核、聘任、评价的首要内容,并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和评议。继续开展“门头沟区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好老师”评选,树立表彰一批道德高尚、行为示范的教师典型。

㈢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强化教师学历准入制度,提高各级教育本科及以上教师比例。完善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制度,与高校联合举办学历班和培训班,为教师在职进修创造宽松环境,使教师的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有机结合。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整合区域培训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教育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办好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重点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三五工程”、青年教师的考核机制、骨干教师管理制度,加大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㈣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建立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建立开放、多元、竞争、有序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改革新教师录用方式和人才引进机制。努力促进优秀师资的均衡配置,推动教师在校际、区域之间合理流动,落实优秀退休教师支山制度。完善教师考核重业绩、重质量的评价机制。改革评价方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规范编制管理,科学设置岗位。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形成山区教师岗位补贴、骨干教师津贴每三年进行一次调整的激励机制。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经费保障

㈠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确保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支出。将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㈡提高公共教育支出比例。教育支出增长实施依法比例,并做到适度超前。将教育支出增量主要投入到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维护教育公平和资源合理配置。逐步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吸引优秀人才投入教育事业。

㈢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将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纳入考核内容的新型预算管理方式。建立经费使用效益和国有资产管理考核体系。健全项目申报、评审制度。提前做好重点工作及重点工程资金预算的前期论证和科学预算工作,建立教育专项执行责任制。

㈣加大教育财政审计公开力度。加强监察、审计和财政等部门的联合监督检查,完善对重大建设项目和大额专项资金的审计。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加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和基层总务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强化财政监督职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财务违规行为。

四、安全保障

㈠维护教育系统政治稳定。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切实加强重点难点问题的预防化解。加强源头防范,畅通教师、市民诉求表达渠道,依法做好信访来访回复,妥善处理各种矛盾,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

㈡完善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防护措施,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处置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健全政府各职能部门联防联动的长效机制。

五、组织保障

㈠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方式,统筹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设坚强组织保障。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深化党员意识、党员责任、党员荣誉教育,为党员成就事业、成功人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良好发展生态。

㈡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将反腐倡廉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开展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结果利用工作。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逐步推行基层党务公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第五章重大项目

围绕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关系我区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制约我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六项重点工程项目,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推动我区教育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一、教育布局优化项目。结合全区建设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地区人口分布及结构,科学测算群众的教育需求,统筹制定全区教育布局规划,推动适度集中、规模办学,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城镇地区,根据新城建设规划和棚户区改造,实施配套学校建设工程,新建一批优质中小学,形成满足群众需求、适应城市发展的学校布局。农村地区,围绕地区发展规划,加强中心小学建设,撤并村小、完小,适时撤出山区初中校,到城镇寄宿制学校就读,统筹利用富余教育资源,发展山区学前教育和农民教育。

二、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实施幼儿园新建工程,新建8所幼儿园满足我区入园需求。实施幼儿园改扩建工程,改扩建4所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办园条件标准化工程,明显提升经审批合格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实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程,培养100名具有幼儿教育专业学历的教师,开展幼儿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三、干部队伍素质提高项目。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使干部队伍成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模范和表率。建立健全干部培训机制,明晰办学思想和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对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做到全员培训。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提高后备人才质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贯彻落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完善并坚持干部任期制度、交流制度,积极推进党政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

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考核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落实中小学教师人才储备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脱产培训。实施名师工程和青年教师“一三五工程”,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管理和使用。落实优秀教师境外培训计划。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深入推进人才强教计划,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

五、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空间布局规划,落实“一个平台、四个板块、五个区域”格局;组建综合实践活动指挥中心,完善斋堂、雁翅、灵溪和琉璃渠四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活动条件,完成少年宫迁建工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师资培养和培训计划,培养50名专职教师;落实教师专业化工程,对基地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品牌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市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六、职业教育发展项目。巩固我区职业教育基本阵地,围绕全区产业发展方向,坚持“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方针,逐步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办学机制,实现“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与培训”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适合我区的紧缺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其它教育的衔接发展机制。强化职业技能导向,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努力打造1-2个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力的职业教育专业品牌。


北京市门头沟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