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

(失效)北京市门头沟区“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日期:2010-12-31 10:35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分享代码

字号:

一、规划背景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门头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不断提高,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新农合建设步推进,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11岁,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疾病预防控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卫生监督执法逐步规范。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关口不断前移、防控重心不断下移,全区传染病发病率呈平稳下降趋势。卫生监督所由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执法机构,实现 “一站式”审批服务,推行食品卫生、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模式,对非法行医,饮用水、食品安全等进行专项整治,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国家60周年庆典活动保障工作。

妇幼卫生和精神卫生健康发展,健康促进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始终保持在100%,出生缺陷监测率保持在95%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先后开展了免费婚检、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新生儿免费疾病筛查、0-6岁儿童免费体检、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5岁以下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等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了重性精神病人健康建档,贫困精神病人免费给药工作创建北京市卫生村91、健康社区70个,改造农村户厕11759户;相继被授予北京市卫生区、国家卫生区称号

2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全区共有医院15家,其中三级医院1个、二级医院5个、一级医院9个;全区各镇、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职能的医院)11个,服务站35个;村卫生室14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9%(附1)

启动区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新模式。区医院改革按照“抓两头、放中间,有管理的市场化”原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医院重组重构”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高端人才和现代医院管理机制,推动区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完善门头沟区整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面向“基础、基本、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在全市率先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的新模式。

推进医院管理年,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妇幼保健院、区医院先后通过ISO9000医疗质量体系认证及复审。区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通过市二级医院临床检验结果相互通用的检查评估。开展百日医疗安全、医院感染管理等专项检查,开展质控管理、医疗安全教育培训等活动,医疗质量进一步提升。

推广基层中医药服务,建立中医示范点。建立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永定镇卫生院被评为北京市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示范单位,门头沟区被评为北京市农村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地区。

3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800万元建设1.5万平方米的区医院门急诊综合楼投资5970万元建设疾控中心;投资600万元新建妙峰山卫生院雁翅卫生院交付使用;投资150万元改造西山、矿桥东街、王平社区卫生服务站工程1100平方米投资112万元新建22个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和12个健康工作室。

加大医疗机构诊疗设备配置力度。配置了核磁共振、C型臂500mA放射线机、医用X射线数字摄影系统、多参数监护仪等大型诊疗设备,镇级卫生院(医院)配备了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心电图机等基本常规诊疗设备。“十一五”期末,全区5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共计82,有效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

4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落实人才培养规划与政策,卫生管理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加强。通过在职教育、引进高层次人才、继续教育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鼓励科研、人才资助等行动,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29项成果获得区科技进步奖,15项科研课题获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和市卫生局人才资助基金。十一五期末,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1人,分别比“十五”末期提高15.6%、23%

5社区卫生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基础建设逐步加强。

改革社区卫生运行机制。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常用药品实现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药品实现全覆盖。社区零差率药品已达到497个品种,其中国家基本药物285个品种,村卫生室销售零差率药品达85%。推行“家庭保健员计划”、培养4509名家庭保健员。开展工作量量绩效考核试点工作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为市级试点。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19万份。继续推进对口支援和团队服务工作。

加强社区卫生基础建设。制定《门头沟区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方案》,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组建门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军庄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城镇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配备设备6070件,投资177万元配备康复器材,康复器材配备率达100,门城、永定、东辛房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了“康复器械应用”的验收检查。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推进,保障程度稳步提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平稳,管理体系和制度框架不断完善,筹资水平与参合率稳步提高,保障程度明显增强。筹资水平由2005年的人均35元提高2010年的人均520参合率2005年的65.7%提高为201098.5%。报销范围由住院为主向住院和门诊兼顾转变。逐步调整门诊补偿政策,门诊补偿标准达到200元;住院补偿率由2005年的37.4%增加到54%,在辖区内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住院直报

(二)主要问题

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不高,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名医培养和名科室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南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处于东辛房地区,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3个分布在大峪和东辛房地区。

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卫生信息中心和院前急救站点等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设备、设施建设不达标,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未建立山区急救站、卫生室(站)设备不达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总量编制不足,待遇偏低,流失严重。

(三)发展形势

1.区域发展新机遇,对医疗卫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门头沟区将以建设首都生态屏障、京西文化走廊、山水宜居城市、休闲旅游目标,实施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发展浅山区、保护涵养深山区的发展战略。要求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适应全区发展定位,着眼山区开发、南城建设、资源布局与城市规划,以提供优质、多样、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世界城市标准提供医疗服务以居民需求配置医疗资源,以优质的卫生资源提升区域竞争力,以区域发展的阶段特点推进卫生资源配置。

2人口发展新阶段,对医疗服务多样化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门头沟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转型,高端要素将不断积聚,将会有康体、保健等医疗服务需求。随着高端人口入住带来的人口质量的提升、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需求高水平、高质量、多样化的医疗服务。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区域医疗卫生发展带来新契机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社会关注度提高,财政投入加大,制度创新空间大,这就为门头沟区医院改革提供了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并为把门头沟公立医院改革”有益经验在全区推广提供了有利时机,有利于城乡联动一体化发展,切实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面落实“三个北京”的发展理念,立足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满足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门头沟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总体发展思路是:贯彻落实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精神,以区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以创新医药卫生体制机制为路径,以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为核心,围绕一个中心,完善两个体系,坚持三个统筹,抓好六项工程”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结构和布局,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居民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

名词专栏:

一个中心: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中心;

两个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三个统筹:坚持统筹城区与乡村、统筹平原与山区、统筹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

六项工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程、医疗资源重点工程、优质人才队伍工程、

特色医疗专科培育工程,城乡联动一体化管理工程、现代医疗管理

集团工程。

(三)发展目标

紧紧把握生态涵养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建设以及落实健康北京十年规划等有利契机,建立与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民健康需求、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形成覆盖全民、城乡均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水平较高、功能协调的医疗服务体系,打造激励有效、良性循环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主要调控指标

  

目标值

指标性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控制率

100%

约束性

居民健康知识知晓

85%

预期性

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

达到国家免疫规定

预期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100%

约束

次均住院、门诊费用增长率

低于10%

预期

平均住院日(不含慢性职业病)

15

预期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13

预期

人均期望寿命

81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6‰

约束

孕产妇死亡率

15/10万以下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覆盖,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

以调整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和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主线,重点推进疾病防控、卫生监督管理、精神卫生等服务能力建设。

1.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加强区、镇、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强化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水平。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的检测、评估与预警机制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依据储备目录,增加储备点。规范常态和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织经常性演练,建立突发事件协调处理长效机制。开展卫生应急教育,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防护意识。健全信息平台,强化信息数据利用。扩建斋堂医院食堂和宿舍等基础设施,满足工作人员生活需求。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继续加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力度推进艾滋病防治,将结核病人纳入社区管理;规范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健全传染病监测饮水卫生监测、职业卫生监测的实验室支持与保障机制。落实医改精神,建立儿童免疫预防及体检中心,保持适龄儿童高水平免疫接种率。

3.推进急救体系建设。

在雁翅镇新增一个120急救站,形成以区急救分中心、斋堂和大台急救站为主、以山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急救点为辅快速急救服务网络和急救绿色通道;实现统一承担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任务,实行统一的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技术规范。健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一级医疗机构的急诊室(特别是卫生院),以传染病房国家标准建设京煤集团总医院、区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推进急救体系的功能融合,以国际化标准拓展急救功能,构筑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建立急性职业中毒应急救治队伍,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和非急诊专业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4.加强卫生监督管理。

充实卫生执法监督队伍,提高行政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卫生监督综合能力建设。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推行餐饮单位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行业内部的依法执业管理规范行业执业行为,开展打击非法行医等专项整治工作

5.强化妇幼保健体系建设。

强化急、危、重症孕产妇、婴幼儿急救网络服务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健全婚检、孕检、产前诊断、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体系,加强妇女保健及儿童保健能力建设,保证孕产妇身心健康。规范儿童体检等保健服务强化对婴幼儿的健康监测与管理完善妇幼保健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6.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建立以区级医疗卫生管理机构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整合全区疫情信息系统、病情信息系统、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等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整合。完善网络信息应用终端设备的配置,形成覆盖全区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

7.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开展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到2015年,创建1个国家卫生镇,全区所有村达到北京市卫生村标准,所有社区达到北京市健康社区标准,100个村达到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村标准;主要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以“健康促进十年行动”实施为契机,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母婴健康行动等9项健康促进行动,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人群,采取不同的健康干预对策,促进全区居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

8.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全面落实《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强化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建设,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做好重点人群心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实行动态管理

(二)突出重点,提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程

落实北京市“医改”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门头沟区实际,推进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程,着力点公立医院运营机制、管理权属、绩效考评等方面进行探索。

1.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加快医院改革,定位于“提供国际品质(JCI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在不改变区医院公益属性、国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购买医疗管理服务,推动管办分开,建立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四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医院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形成由“医学人才管理”向“管理人才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现代医院管理模式。把握改革契机,以区医院为平台,适时将其它公立医院纳入改革合作范围。

2.建立多元多层的办医机制。

充分利用国家、北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契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参与公立医疗机构重组改制。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监督管理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等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补偿。充分利用信息公开等形式,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提供政策信息

3.理顺医院管理体制,明晰管理权属。

针对门头沟区卫生资源设置重叠的现状,探索建立协调机制,增强不同隶属医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立医院管理中心,作为卫生局下属管理机构,负责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监管,医院绩效考核,培训信息统计等工作。明晰各级各类医院的职责,确定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逐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明晰公立医院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科学界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利,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

4.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以医疗质量、费用控制、就医秩序和患者满意度等为重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实施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推进实施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医护技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成本核算、改革运行机制等多种措施,保证医护人员工资性收入逐年稳步提高,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5.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安全和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医疗质量检查指导和医疗服务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医务人员执业环境。规范医疗行为,建立医疗纠纷协调节、处理机制。

6.加强卫生行政管理。

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网上审批、政务公开等制度;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充分利用人防、技防等现代化手段,全力做好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

(三)注重实际,优化医疗资源重点工程布局

满足需求、增加医疗资源总量,优化布局、发挥医疗资源效应,加大力度推进与城市规划、经济布局、人口分布、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资源重点工程建设。

1.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区位布局。

加大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医疗资源布局。在永定南部区域,建立1家大型综合医院;新建城子、大峪街道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龙泉镇、永定镇、大峪街道、城子街道、东辛房街道整体建设改造进展情况,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步行15分钟可及的原则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农村地区,按照每个行政村只设立一个村级卫生机构的原则,建设村级卫生机构,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条件的行政村可设立健康工作室。统筹社会办医和政府办医布局,建立协调机制,社会办医遵循1000米之内不重复设置同类别医疗机构的原则。

2.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功能布局。

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机构要强化公共卫生职能,社会办医疗机构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承担一定的公共卫生职能。各层级医疗机构形成有效的医院服务梯队,专科医院发挥专科特色,社区卫生中心(站)等要履行好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职能,保障居民健康加强医疗资源准入监管与合理配置。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将功能定位不明确、利用率较低、位于社区中的一级或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或康复医院。将区域内绩效较差、病床使用率较低的其他医疗机构转型为疗养院。

3.加大医疗设施建设

推进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着重推进中医医院、龙泉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峪、城子、永定、潭柘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基层卫生机构的配套设施建设进程(附表2)。加大诊疗设备配置工作力度,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与管理,为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配置标准化和较先进的诊疗设备(附表3)。

4.推进科研建设。

结合居民健康需求、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区内医院学科特点,有选择的建立一批重点科室、亮点学科、培育一批知名领域专家。在医学论文奖、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上有所提升,积极承担政府委派的公益性科研任务、努力争取竞争性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四)引培结合,推进优质人才队伍工程建设

引进、培育优秀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重新核定编制,建立与医疗资源相配的、稳定的人才队伍。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支学科结构合理、服务能力较强,覆盖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紧急医疗救治、卫生管理等各个领域(附表3)。

1.增加人员编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定位和机构设置的需要,重新核定医疗机构规模和核定人员编制。据预测,十二五期末门头沟区常住人口将可能达到35万人以上,按照卫生人员配备标准,现有编制1545个,仍需新增编制783个。

2.加快人才引进,改善人才队伍结构

适时引进人才,逐步调整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的结构和层次。减少、简化审批,加大力度引进学科带头人,计划引进30加强校院合作,有计划地引入高校毕业生200,逐步改善学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按需求引进护士50人。

3.加大培育力度,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采取定向培养方式补充山区卫生人员。强化区域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大社区全科医师培养力度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鼓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技术支持、协作托管、业务指导等形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护理等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中医专业人员和中医全科骨干,加强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利用名老中医工作室及师带徒的方式培训中医适宜技术。

4.建立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

完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事业激励、感情激励相结合的卫生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力度,探索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筑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设立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津贴、山区岗位补贴等长效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稳定卫生人才队伍。

(五)创新模式,打造城乡联动一体化运营工程

坚持统筹城区与乡村、统筹平原与山区,提供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城乡联动一体的运营工程。

1.提高城区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城区医疗服务网络,建立“综合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运行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链接,实现三级联动发展。以王平地区社区卫生中心为试点,推进区域综合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联动发展。引进和培育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区域医疗中心等大型医疗机构建设。合理调整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布局,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备工作。

2.创新山区卫生建设模式

结合山区居民分散、交通不便的现状,重点加强山区农村的卫生建设。动静结合,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巡诊车——村卫生室”的三级运行模式,巡诊车定期巡诊,发挥在村卫生室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综合性医疗机构与是山区医疗卫生的联动发展,区医院与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13年实现城乡联动一体化管理。在急救站设置、车辆配置上加大扶持按照标准加快山区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

3.探索城乡一体化新途径。

探索病人双向转诊机制与医护人员双向互动机制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集团化运营。开展远程会诊平台与移动医疗平台建设,形成医疗合作的新模式。建立综合性医院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指导机制,强化城镇二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室),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区域医疗集团建设,建立现代决策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良性循环、水平较高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人才在城区与农村、综合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之间循环流动。通过信息化平台搭建,实现运行监管、分工协调的一体化。

4.强化基层卫生建设。

继续执行社区卫生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率购销推行社区卫生服务量化绩效考核和社区首诊模式,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责任制管理全覆盖推进社区残疾人康复达标建设按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要求,修补目前不完整的村级卫生服务网络。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建立更加标准化、规模化的巡诊制度加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规划,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企事业单位医务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设置。

(六)多元多样,构建现代医疗管理集团工程

全局视野,统筹协调,以三大医疗管理集团的组建重点充分调动医疗人员、区内居民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本办医、发挥市场灵活性,优化资源,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1.打造区域医疗管理集团。

借势医改鼓励社会办医契机,强化区医院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人才队伍改建,提升区医院服务功能和水平。发挥区医院在城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力的提升。以改革后的区医院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支撑,加快现代医疗管理集团组建,成为城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

2.培育山区特色医疗管理集团。

结合区域定位和山区实际,发展保健、疗养等健康产业。以中医康复医院为主体,以斋堂为重心、辐射雁翅和清水,培育出集中医药保健、康复等多样服务为一体的特色医疗管理集团。在保障深山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基础上,发挥特色医疗优势,进一步实现健康管理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构建北部国际化医疗管理集团。

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相结合,创造条件引入社会资本办医。探索以京煤医院为平台,建设国际化医疗管理集团,覆盖北部区域。发挥中外合作的优势,提速现代运营机制建设,提升北部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建设。

(七)发挥优势,实施特色医疗专科培育工程

利用区域特色医疗专科优势,培育心血管科、骨科、口腔科及中医康复等科室,力争形成品牌、形成特色,实现四个优势专科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打造心血管诊疗中心。以人才梯队建设为基础,分层次引进80名心血管诊疗人才。加快硬件建设,中心床位(包括心内与心外)数量达100张,适时成立京西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实现对本区患者的方便有效救治,并吸引周边地区患者来中心就医。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冠脉造影、支架植入、心脏搭桥病例、起搏器植入等服务项目质量显著提升、数量逐步增加。把诊疗中心建设成京西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病诊疗中心。

加快口腔疾病治疗中心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口腔综合治疗台增加至24台,病床增设至6张,添置口腔内窥镜,购置牙防车1辆及便携式牙科设备;建立VIP诊室,设立门诊手术室,开展颌面部感染、急症处置,颌面部肿瘤切除等业务;吸引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口腔科医生达到30人,护士达到10人。构筑口腔多媒体宣教系统,健全牙防所组织机构,落实6人编制的牙防小组,开展口腔健康促进工作。

构筑骨科品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着力推进骨关节外科亚专业、脊柱外科亚专业、创伤骨科及手显微外科亚专业建设,并制定出相应亚专业的技术目标。病房规模将依据区域的规划要求及市场的需求逐步扩大到60-80张床位,科室设备总价值达到1000万。实行人才战略,争取在3-5年内引进硕士、博士和亚专业技术高级职称人才多名,骨科专科医生数量达到20余名。以专科技术项目带动学科发展,参与市区科委和市卫生局重点科研项目招标和科研成果的申报。骨科教研实验室在5年内建成完善并在骨科理论、手术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实现突破。

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开展创建示范中医医院、中医药社区卫生“五星服务”活动,扩大社区中医慢病防治试点范围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将中医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手段。开展专科专病“携手网络工程”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联手建设”的携手工程网点,提高基层中医药机构的服务能力。推进中医康复治疗中心建设,设置中医康复科、颈肩腰腿痛专科、针灸科、推拿科等科室,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成立颈肩腰腿痛研究中心、中医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有效整合中医针灸,按摩与理疗,推广经穴推拿、火罐、药物熏蒸等传统治疗方法,探索临床康复治疗和养生保健新途径。

(八高度重视,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按规定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规范医疗机构的采购行为,加强网上采购的监督管理。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政府指定的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

落实北京市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实行政府主导,统一组织、统一平台、统一价格、统一监管。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和医用材料全部实行集中招标采购。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使用北京市统一制定的采购手册,按照采购手册在政府采购平台上实行网上采购。

、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卫生筹资渠道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加大补偿力度,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增加运行经费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筹集资金支持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等社会公益性卫生服务。同时,不断调整优化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卫生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正常支出的增长幅度。充分利用国家、北京市医疗改革政策,争取人事、资金投入和医疗集团组建等方面的相关鼓励、支持政策。

(二)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政府各委办局要对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区规划委保证卫生资源规划用地的落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编办在重新核定编制和人员劳动报酬、组织实施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卫生局负责规划的具体落实与评估,实施对区域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卫生规划应与民政、药监、人口计生、红十字会、残联等部门的工作有效衔接。加强政府与辖区内中央驻京单位、市属单位的沟通,互相协调配合,共同落实规划任务。

实行目标管理,提高规划执行力度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的指标体系,定期跟踪分析;根据规划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及时开展年度评估;敦促规划实施的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实施力度,并对实施情况及时监测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早执行。

强化政策研究,推动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北京市医改、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为重心,借势新城建设、永定河开放棚户区改造等契机,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政策研究和落实,重点开展门头沟卫生资源布局、卫生人力资源培养规划、公共卫生服务人群、公立医院发展模式探索等研究工作,进而促进门头沟区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门头沟区“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