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

(失效)北京市门头沟区“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

日期:2016-09-26 10:19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分享代码

字号:

一、“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回顾

“十二五”时期,门头沟区应急管理工作在北京市应急委的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发展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科学发展”的理念,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社会责任,在全区各专项指挥部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保障城乡安全平稳运行为目标,加强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快速应急响应体系、高效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与应急指挥平台软件建设,提高全区整体应对突发事件和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应急管理工作经受住了考验,切实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数量及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城市和社会秩序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一)主要成就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建立健全应急组织工作体系,推动区属专项指挥部与各镇、街应急组织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区属17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建设的指导、沟通和协调,推进专项指挥部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完善全区13个镇、街应急管理工作领导体系,各镇、街道办事处均成立本区域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相关业务科室负责日常工作,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负责镇、街应急管理各项具体工作。

完善应急值守,强化信息报送。制定区政府总值班室工作手册,结合手册对应急值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值班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制定了一系列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办法与细则,完善信息报送机制,规范了全区信息报送工作。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员制度,在村(社区)建立信息报告员网络,设立信息员岗位,专人负责应急信息报送。“十二五”时期,共编撰《值班快报》300余期,编发《门头沟应急管理信息》435期,编辑《应急专报》196期,区领导共批示41次;加强对上级部门的信息报送,共向市政府报送应急管理信息3210条,区应急网站信息更新709条。

强化决策指挥机制建设,明确区应急委的决策机制及决策部署事项,建立了三级会商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工作机制,制定了协调联络、情报信息、决策建议、技术辅助决策等机制,确保应急指挥工作高效科学有序。强化镇、街及专项应急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机制,镇、街重在先期处置组织工作,加强镇、街先期处置与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主责处置的衔接、配合,按照“谁先到达谁指挥、逐步移交指挥权”的原则,明确处置过程中的权利移转、衔接程序,确保权利移转后的统一指挥与协同配合。建立社会公众响应机制建设,积极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动员响应工作格局。

2、应急准备能力建设不断强化

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加强督促检查,对应急预案实行动态管理。2014年,区应急办对区级专项预案和重点部门预案进行重新整理,共制定、修订区级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59个,应急保障预案6个,镇、街总体应急预案13个,形成《北京市门头沟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汇编》,共计68.13万字。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各专项应急物资、能源物资、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医药物资等应急物资的储备逐步完善。区民政局制定了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制度,设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员,规范救灾物资入库、出库、物品保管及安全防范等工作。目前,全区共有救灾物资储备库6个,总面积1718平方米,储备各类救助物资66475件,可一次性应急保障7400人。各主要专业部门应急物资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初步具备保障处置一般或较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能力。针对北京市时常发生水下溺亡突发事件,区应急办为区消防支队和区应急救援大队配备了水下搜救专业视频装备,通过电子眼视频装置,实现快速打捞目标。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区地震局定期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设施进行调查与维护,对部分场所的应急避难标识进行更换,确保避难场所处于随时可用状态。目前,全区符合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达9座,总疏散面积约33.9万平方米,可疏散人员约16.95万人。

加强应急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区应急指挥平台,融合了通讯调度、视频监控、视频会商、信息报送等功能,建设了十个子模块,提高了应急响应和决策指挥的能力和效率。定期对800兆数字集群通信设备、IP视频会议系统,以及IP电话、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通信设备进行检查,及时消除故障隐患,保障各种技术通信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防汛抗旱指挥中心、防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指挥部、地震监测中心及气象监测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新技术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地震监测、气象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3、基层基础应急能力日益增强

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按照北京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规范化考核标准,区民政部门指导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规范化建设,“十二五”时期共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7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0个、区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87个。绘制社区应急疏散电子避险图,为各示范社区配置防灾减灾宣传栏、照明器材、灭火器材、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牌和指示牌、手提喇叭、应急避难场所导向标志、档案盒等防灾减灾设备设施,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各街镇和社区自行购置急救器材、逃生设备等必要的防灾减灾设备。

2013年开始,区政府每年出资为全区户籍人口投保自然灾害公共责任险,每人一元,连续三年投保额均达到24.8万元,进一步提升灾害抵御能力。2013年,全区按计划投资320万元,在北京市率先开展4个社区灾害预警及通讯传播系统试点创建工作,切实提高了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4、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应急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决策指挥、专业处置、社会响应等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统筹协调和快速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设置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现场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区接报较大以上事件500余起,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坚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多次赶赴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处置,到区应急指挥中心坐镇指挥,召开现场工作会和部署会。有效处置了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5起,妥善应对了“7.21”特大自然灾害、“驴友”及其他人员走失等救援难度大、涉及部门多、影响范围广的突发事件,保障了门头沟区社会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

5、应急服务保障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北京举办、承办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的频率不断增强,应急服务保障对于确保全区城市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新中国成立65周年庆祝活动、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北京市农民运动会、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北京申办冬奥会考察等重大活动和敏感事件期间,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和各类敏感时期,全区全面启动应急机制,各部门、各镇、街按照要求落实到位,加强值守应急、信息报送、通信保障、预防与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有效保障了城市运行总体安全和社会秩序正常平稳。

6、应急宣教动员体系持续完善

“十二五”时期全区共开展应急培训1451期,累计培训195942人次。区应急办组织应急委各成员单位主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开展应急管理专项培训,区气象局组织气象信息员、协理员开展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专题培训,区消防支队积极组织消防战士参加消防总队打造消防铁军集训活动,以点带面,共同提高,有效提升了全区应急队伍的素质及水平。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十二五”时期共开展应急演练793次,针对全区重要风险,开展消防安全与森林防火、山岳救援联动、应急疏散、防空袭警报等各类应急演练,切实提高了全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全面展开宣教工作。区应急委各成员单位结合部门职责,积极开展社会层面宣传教育活动,“十二五”时期累计发放公共安全宣传品3027356份。各部门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主题日、119消防宣传月、“安全用药月”、安全生产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为提升学校危机应对管理水平,提高师生危机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区教委开展“校园危机事件管理与干预”培训;团区委组织全区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应急志愿者体验式培训活动,讲授应急志愿者基础知识与山地搜救基本技能。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教活动,区防灾减灾工作得到社会的普遍参与,群众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区科委、区地震局依托绿岛家园社区人防工程,建设地震科普体验厅一座,总面积约420平方米,总投入约230万元。区气象局依托绿岛家园社区人防工程建设了门头沟区气象科普馆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正在施工,预计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建成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西辛房中学、新桥路中学和龙泉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4座。利用“5.12”、“11.9”等时机,充分依托门头沟应急信息网、门头沟电视台、京西时报等各种新闻媒体和门头沟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组织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深入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应急预案、防灾应急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典型事例等,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常识,增强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

(二)存在的主要不足

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应急体系发展逐步完善的五年,是经受住一系列重大考验的五年“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向更高目标和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在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同时,全区应急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应急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不足,应急管理职责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镇(街)、村(居)相应级别的应急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建立、梳理,明确责任人责任,明晰管理、处置权限,确定信息上报规程。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还存在人员力量不充沛、专业人员少等问题。

2、应急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

现场指挥、处置流程和机制建设仍需加强和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决策与专业指挥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厘清,现场指挥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细化。需要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指挥、决策层次,明确应急管理执行层次及动员层次建设,明确应急管理各层次间的统筹协调、部门联动规则,使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细化。

3、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高

全区的公共安全意识尚需进一步增强,公众的防灾应急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有待提高。社区先期响应能力亟待提升,面向基层与社会公众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和培训演练的专业场所较少,基层应急工作不够扎实,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进防灾减灾与应急工作明显不足。社会力量组织动员机制尚不完善,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4、公共安全科技应用有待增强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如何从规模巨大、关系混杂、动态持续、变化不定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威胁,及时提供应急服务成为一项新挑战。新技术在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运用与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现代化装备有待进一步充实,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应急物资紧急调拨运输体系有待完善。

二、“十三五”时期的应急管理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公共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要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及时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更高要求,将“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体现到每项工作当中,更好地履行保障公共安全的责任;要注重加强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制约应急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要充分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科学应急、依法应急,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要坚持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并重,强化应急联动体系建设,统筹提升首都应急能力水平,在协调发展中加强薄弱环节、增强发展后劲。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新要求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坚持生态涵养区定位,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保护好一方山水生态,构筑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屏障。就应急管理工作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应急管理联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急管理区域性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联动工作内容与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应急管理形势面临更大挑战

1、自然灾害风险较多

门头沟区地处北京市西部,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暴雨、干旱、高温、大风、冰雹、冰雪、雾霾等极端天气仍是门头沟区面临的主要灾害。2006年至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处在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时期,且北京地处Ⅷ度高地震烈度地区,“十三五”期间,本区及周边地区仍应加强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门头沟区境内总面积的98.5%为山地,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不稳定斜坡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较大。截至2014年,全区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41.18%和64.27%。,防范森林火灾与林业有害生物压力较大。

2、事故灾难易发多发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火灾等人为灾害事故仍然多发。随着我区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外来人口比例急剧上升,入区旅游人数大幅增加,道路交通压力和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城区超高层建筑集中,发生高层火灾的机率增加;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空间等领域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大;建筑工地、有限空间作业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全区山区面积比较大,野外登山人员走失突发情况时有发生,走失人员搜救工作压力较大。

3、公共卫生不容忽视

受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气候异常、对外交往扩大、人员密集流动、生态污染、环境破坏等因素影响,发生各种输入性新发或烈性传染病疫情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疫病防控难度增加。现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新发疫病不断出现,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风险持续存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概率将增大。

4、城市运行压力较大

部分市政设施严重老化和超负荷运转使城市生命线事故呈不断上升趋势。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抵抗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能力较弱,重大风险防范水平较为薄弱,且城乡发展不均衡,极端天气灾害、外力破坏对“城市生命线”系统构成的威胁不容忽视,因部分能源品种短缺导致的突发事件可能发生。S1线投入使用后,我区将面临全新的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三、“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平安门头沟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应急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应急准备为抓手,坚持“预防为主、有备无患”的工作思路,围绕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和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强化风险动态管理工作,加强各类应急资源整合,夯实基层基础应急能力,全力提升门头沟区应急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合法性原则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规范,健全应急管理配套标准和制度,使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始终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2、坚持综合性原则

与区级相关专项规划衔接,重点解决跨部门、跨区域的全局性、共性问题,解决制约应急体系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法制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强化应急准备,坚持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

3、坚持总体性原则

抓好顶层设计,统筹京津冀协同应急需求,整合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现有应急资源,挖掘基层应急救援、处置技术、物资储备等方面的潜力,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做好增量资源投入,促进各方面资源的合理布局、有机整合和资源共享,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提升整体应急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4、坚持社会性原则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力量参与应急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发展目标

着眼于构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到2020年,基本实现应急体系建设的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社会化的“五化”目标,即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基本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与系统基本实现标准化,应急决策与应急处置更加科学有效,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在应急体系中得到充分应用,应急管理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体系发展的社会参与水平显著提高。

1、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全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完成1次以上修订;应急预案责任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

2、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受灾群众6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应急队伍每年至少开展2次技能培训,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救灾物资具备应急保障占本区人口总数1%的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所需的能力;新建1个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每年至少建设或认定1至2处符合相关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

3、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按照全市统一安排,在全区试点建设20个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站;每个社区(村)至少配备1至2名灾害信息员,全区灾害信息员数量达到400人。

4、公众应急能力建设

各级各类应急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区常住人口的2%;每个社区(行政村)每年至少开展4次以上的居民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开展1次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各级学校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的应急演练,确保每名学生每年接受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教育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8个学时。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依法应急能力

1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进一步规范区应急委工作流程和行动规范,明确突发事件应对的决策指挥层、执行落实层、社会响应层职责,完善区应急委决策机制及其辅助支持机制。进一步强化区应急办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职能,健全应急响应和指挥调度工作流程与规范。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依据相关政策文件,落实镇、街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及镇、街应急管理专职工作人员编制到位。

2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机制

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各项法律法规,全面梳理与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配套机制,坚持依法依规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逐步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启动《北京市门头沟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严格规范应急管理部门与人员的职责职能,明确社会组织与公民的权利义务,进一步提升全区依法应急能力。

3、有效增强预案保障功能

结合全市要求,继续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强化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操性,增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明确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指挥体系、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各专项指挥部牵头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可采用情景构建方法,明确各类突发事件应对指挥体系、应对工作关键环节和处置流程。以应急决策指挥、部门属地协调联动等内容为重点,开展综合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有效性,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建设。

4、加强应急管理标准建设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期间应急体系标准化建设要求,制定门头沟区应急体系标准化建设方案,优化调整应急管理体系框架,制定应急管理各关键环节的任务标准。编制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范、应急演练组织与实施规范、值守应急管理规范等标准,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综合水平。

(二)推进京津冀应急管理跨区域合作,提升跨区域协同处置能力

1、建立京津冀应急管理区县协调联动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应急管理工作合作协议》的工作部署,以京津冀应急协同发展和应急联动为指导,深化京津冀三地应急管理工作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协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与河北省毗邻县(市)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完善定期会商制度,推进门头沟区与河北张家口市、保定市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协作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开展处置工作。

2、建立京津冀区县应急资源合作共享机制

构建条块结合、区域协同、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管理合作工作格局,重点加强门头沟区与河北怀来、涿鹿在应急队伍、救援物资、避难场所、应急专家等相关数据信息共享。共同建立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常态和非常态信息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两地监测预警体系的作用,根据需要联合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管理制度,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机制。强化培训工作合作交流,在应急管理干部、应急救援力量知识培训方面实现共享共用,定期组织跨区域应急联合演练。

(三)强化风险管理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综合防范能力

1深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商制度,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加大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力度。深化城市安全风险区划研究,编制各类风险区划图及公众疏散避险线路图。针对各类有组织的大型活动,严格落实《北京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依照“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加强风险评估、预案编制及演练,落实防范措施。各镇、街要担负起属地管理安全责任,针对可能引起大规模人员聚集的重要或敏感时期或重要地点进行风险排查,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提高初信初访化解率,积极倡导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完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

2、加强各类风险隐患监测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的突发事件监测体系,提高对人员密集场所人流量监测,加强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建设,强化网络舆情实时监控分享,加大对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数据监测,实现对重要部门、敏感部位、重点地区实时监控。

3、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加快推进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加大软硬件投入,整合区级相关部门信息资源,不断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完善信息发布手段,建立与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报纸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和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强化高风险区域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强化基层预警信息传播能力,不断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

(四)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水平

1、优化应急决策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先进技术手段,整合应急、地理、人口等相关信息,开展突发事件分析评估模型研究,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和快速评估系统。进一步完善决策建议机制,指导相关处置主责部门按照时限要求将研究分析的事态发展、影响范围、应对办法、研判依据等工作建议汇总上报。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依托现有专项应急指挥部专家顾问团队,组建区应急委专家顾问组,充分发挥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

2、完善现场指挥机制

完善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运行制度,加强突发事件现场管理,按照“安全就近、方便指挥”的原则,强化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在突发事件处置全过程中的指挥与协调作用,由专业处置主责部门牵头各单位建立专业处置、治安交通、医疗卫生、新闻发布、情报信息、综合保障等工作组。明晰现场指挥权、行政协调权划分及指挥权交接方式和程序,建立健全现场联动和会商机制,明确指挥权转移和交接流程,赋予一线指挥和工作人员临时处置权,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加大现场统筹和管控力度,完善现场区域划分、应急通行、抢险救援、信息发布、后勤保障等各类机制。

3、健全信息报送机制

进一步强化区应急办、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各镇、街之间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完善基层应急信息报告员制度,在应急系统各单位推动专兼职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基层信息员考核机制,逐步建立“专项指挥部—镇、街—社区村—社会专业单位”信息报送体系,构建全面高质量的基层应急管理信息网络。拓宽信息报送渠道,借助官方微博、微信和APP手机应用等网络报送平台,鼓励社会公众直接报送突发事件信息。

4、建立应急通行机制

进一步强化突发事件现场交通组织能力。制定突发事件现场交通管控措施方案,建立健全应急车辆通行机制,加强应急车道管理。强化应急运输保障能力,修订应急运输保障方案,绘制运输车辆电子地图,确保各级各类应急车辆快速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建立联合处置和信息通报机制,完善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提高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统筹协调能力。

5、深化军地协同机制

充分发挥驻区部队、民兵和预备役的优势,优化力量结构,进一步整合利用军地资源,健全平战结合、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的危机应对体系。强化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属地政府、社区(村)与部队间多层次的应急联动体系,组织军地联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队伍与部队之间的联合指挥和协同处置能力。

6、强化舆情响应机制

逐步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新闻媒体应急能力。强化处置主责部门、宣传部门及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组建新闻发言团队,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加强网络监控与管理,开发互联网大数据突发事件信息服务应用系统,建立突发事件舆情信息库,不断完善舆情收集分析机制,加强对论坛、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舆情信息掌控,提高舆情引导能力。拓宽与媒体、公众的沟通渠道,完善面向社会、多方参与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五)强化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准备能力

1、提升应急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

制定区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项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标准,17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均成立或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形成一支专业应急处置队伍。深入推进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以门头沟区综合应急志愿服务队为试点,研究制定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建立区级志愿者指挥调度平台,探索建立应急救援人员人身保险、抚恤制度。搭建区级应急队伍培训平台,开展应急救援系列培训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应急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2、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能力

加强全区应急物资建设统筹和综合管理力度,优化结构布局,积极探索多种储备形式,采用政府储备和企业代储相结合、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形式,对应急装备物资、应急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物资、医药物资进行储备。建立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提高应急物资的紧急调度能力。

3、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认定、管理和保障工作机制。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为核心,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建立健全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制定配套的疏散安置预案。每年至少建设或认定1至2处符合相关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5年内至少建成1个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主管部门和所在地政府,每年组织周边居民开展2次以上的疏散演练。

4、增强公共安全与应急技术支撑

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应急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预案等应急管理要素数据库建设,研发区级应急指挥软件应用系统。依托公共通信网、政务专网、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研发即时通信传输系统,搭建区应急委、专项应急指挥部、镇、街三级多平台应急通信网络。借助4G(TD-LTE)通信技术、北斗定位通信导航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实现问题的快速报警和应急响应。完善门头沟区GIS地图视频系统,加大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现场图像视频采集速度与安全传输能力,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技术保障。

(六)强化宣教动员体系建设,提升公众应急意识与技能

1、推进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常态化

建立常态化社会公众应急科普宣教机制。在“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等重点时间节点,充分借助通信、广播、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科学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人防宣教基地等开展对社会公众有实际体验的应急宣教活动,努力通过多种方式丰富重大节点的应急宣教活动,强化在重大节点对公众的应急宣教力度。积极加强校园应急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在全区教育系统内积极开展应急安全知识讲座,每学年在校生不少于8小时应急知识培训,学校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应急演练,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逃生能力。

2、推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专业化

制定应急管理培训计划,完善应急管理培训机制。将应急管理纳入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提高各级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和应急指挥决策水平。统筹指导、督促检查区各专业应急队伍定期组织开展群众能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引导社会提高应急意识与技能。支持鼓励多领域、多专业的联合演练,强化各专业应急队伍应急演练的日常化、体系化、科技化,提高在实战演练中学习掌握、理解运用应急预案的能力,在实战演练中提升各专业应急队伍解决复杂难题的能力,鼓励各专业应急队伍在实战演练中提升模拟情景的难度,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专业队伍的综合处置能力。

3、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规范化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居民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加强应急志愿者骨干培训,完善考核认证备案制度,打造应急志愿服务的技术骨干和核心力量,不断提升队伍素质。与社会团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签订互助协议,完善社会团体救灾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能力。

(七)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应急能力

1、创新基层应急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镇、街、社区(村)应急网络建设,在现有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基础上,依托警务站、医务室、消防站等机构,积极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社区、村应急志愿者服务站。借助镇、街网格化管理平台,形成应急管理与综合治理、维稳、安全管理等一体化工作格局。

2、提升基层单位应急能力

强化镇、街先期处置组织工作,完善镇、街在人员转移安置、社会治安维护、后勤补给保障等方面的体系机制建设,明确镇、街在组织群众转移疏散、引导救援、上报受灾情况、配合相关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和权限。

3、推进防灾减灾社区建设

结合安全社区、平安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区等创建活动,推进全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应急人员队伍、基础设施、设备和避难场所建设,强化对社区居民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应急避险知识“六进”活动,使应急避险知识真正融入社区居民生活,随时随地学习和应用应急避险知识,全面提高基层单位自身防灾抗灾救灾能力。同时,推动智慧社区的建设工作,使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避险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加强应急预案编制演练

强化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以危化、建筑行业生产经营性单位预案编制、修订为重点,推进社会单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覆盖率。提高社区、村等基层应急组织预案修订频次,确保各类各级预案完成1次以上的修订工作。完善演练制度,严格制定并落实年度应急演练工作计划,有应急预案的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做好演练考核评估工作,规范桌面演练流程,提倡无脚本“双盲”演练,提高演练实战性。

五、重点项目

(一)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升级项目

应用物联网技术,整合相关单位基础设施数据库信息,建立起全区统一的突发事件、风险源信息、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装备和设备等基础数据库,避免应急资源碎片化和重复建设,实现各类应急资源动态管理。加快应急管理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引进,不断充实业务技术骨干和公共安全管理人员到基层,优化应急人才结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重点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等实行应急模块化管理,建立队伍、装备、物资、储备库的共享机制,确保重点区域各类突发事件应对需要。

(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程

加速推动门头沟区应急管理预警系统建设。区应急办会同区气象、公安、交通等部门,依托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区预警信息发布、传输、播报“一键式”工作平台,实现预警信息分灾种、分区域、分群体、分时段及时有效发布。建设支撑预警信息发布业务运行所需的通信网络系统、视频会商系统等基础支撑系统和基础运维平台。在水、电、气、热、交通、通信、消防、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生活必需品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领域,搭建重点专项风险管理技术系统,实现风险及控制点的评估监测、分析研判和预警信息发布。

(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区地震、园林绿化、体育、旅游、规划国土等部门,积极拓展各类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险功能,继续完善已经建成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对全区已建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容纳能力、疏散路线等方面的整体性能进行调查评估。进一步加强对场地内基础设施、疏散设备、灾民安置等的规范管理,设置专业标识,建立相关标牌,配套建设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储备应急物资,统筹安排应急避难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站建设工程

按照全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区应急办会同团区委、区社会办、区红十字会等部门整合现有资源,在镇、街、社区(村)和人员密集场所,试点建设20个功能完善的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站。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站建设工程配备必要的通信联络、预警信息发布、医疗急救、科普宣教等设施设备。相关设备设施常态下用于社区居民应急科普宣教以及志愿者队伍备勤联络和培训交流,在遇有突发事件时,实现全区范围内的互联互通与信息直报。

(五)专业应急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各部门现有的应急救援培训场所、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场地,积极推进各专业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现场指挥调度培训、应急救援人员救援装备使用培训、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培训、森林防火与山地救援培训、火灾与爆炸应急处置培训、医疗救援应急培训等项目的培训需求。根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编制应急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各类应急队伍进行技能培训,规范应急救援活动,确保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科学施救。

(六)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项目

健全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专家数据库,建立分行业领域、分灾种类别、分层级的应急管理专家团队,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区的应急专家咨询网络。定期就全区应急管理重要问题开展专家咨询,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会商研判作用,利用好专家团队在全区应急管理培训、宣教和演练等活动中的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应急委员会与专项应急指挥部之间的关系和权限,进一步强化应急委的统筹决策职能和专项应急指挥部的协调职责。强化分工协作,加强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及专家组的建设,理顺各机构职责分工,完善机构间协调工作机制。健全“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区、专项应急指挥部、镇、街的职责定位,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加强配合,确保门头沟区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

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给予优先安排和保障。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原有渠道申请报批,重点项目按建设程序审批。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制定和完善应急预算、资金投入等应急财政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应急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应急财政监管体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应急管理人才建设规划,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专业救援、社会志愿者、应急专家等多层次应急队伍建设,加大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优质培训资源合作,运用业务培训、模拟演练、经验交流、业务考察、轮岗锻炼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有针对性的制定应急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工作的督促与评估。

(四)加强工作落实

本规划是统筹和指导全区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专项规划,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组织编制本部门、本区域的具体实施方案,统筹做好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规划工作开展,明确责任主体、责任人以及具体保障措施,确保规划逐年有序推进。


北京市门头沟区“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